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四川老人千里寻根 61年第一次给外婆上坟(图)
【专家】
6次大迁徙
让故乡越来越远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苏东来说,中国近当代史上有下南洋、抗战时期人口内迁、内战迁台、三线建设南迁、改革开放的打工潮、三峡移民等6次比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其中对四川影响较大的是抗战时期的内迁、三线建设时期的南迁和改革开放的打工潮。从21世纪开始,省内迁徙规模也在扩大,农村的进城,小城市的进入了大城市。这些迁徙都让人们离故乡越来越远,而每一个迁徙人背后,都有一个思念和寻根的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躲避战乱,一大批东北、东南的民众迁入西北、西南等地,100多万人迁往巴蜀。苏东来认为,樊庆中的外公外婆从重庆市区逃到乡下,父亲从上海辗转重庆,都是因战争而迁徙的典型案例。
“他父母因工作调动迁往成都,应该算是当年三线建设时期迁徙,”苏东来说,1964年开始,中央政府在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开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而在1964年之前也有零星的支援工程。三线建设时期,大批重工业迁到四川,东南沿海的工人、技术人员也随即涌入。
除了迁入,改革开放后四川人也大量涌向东南沿海打工,被称为“孔雀东南飞”。“很多人在那里留了下来,并组建了四川同乡会、巴蜀文化研究会等,增加身份认同感。”苏东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思乡思亲的情感越发强烈,“落叶归根”的心情也越发迫切。
而现在,四川的经济条件、工作环境和家庭生活越来越好,更多的人愿意留在省内。据省统计局发布2015年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意向专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被访者选择在省内打工,“如此一来,寻根、祭祖也更加方便。”(记者 肖茹丹 杨雪 实习记者 宁芝 实习生 张妍洁)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四川老人 千里寻根 61年第一次给外婆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