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精致利己的“处世哲学”
原标题:让孩子远离精致利己的“处世哲学”
有句电影台词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这句话点出了某种尴尬的现实。德育要“从娃娃抓起”,恐怕首先应是“从大人抓起”。成年人不仅应该避免让青少年过早地受到各种“处世哲学”浸染,更该鼓励他们坚持自我,去改变种种不合理的“处世哲学”。
家长陪子女参加亲子运动会,孩子单独参与游戏时都能遵守规则,而家长参与的亲子游戏中却争相作弊“走捷径”。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学生守则里写着“红灯停绿灯行”,但家长牵着孩子一起闯红灯;大人要求孩子言行礼貌得体,自己在生活中却常常爆粗口……(新华网6月1日)
青少年时期,正是道德观、价值观成形的关键时刻。用一个形象的说法,就好像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5+2=0”的反常现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主要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三者缺一不可。“5+2=0”的根源,就在于比起较为系统、正面的学校教育,家长和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更容易走偏,融入各种所谓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模糊了本应明明白白的是非曲直。不夸张地说,也许很多孩子不光彩的“第一次”,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甚至干脆是在父母“言传身教”之下作出的:明知红灯停,却被父母牵着乱穿马路;明知不该插队,却抵不过父母的“手把手指导”……当一再违背规则和道德却得到父母赞誉,甚至因此尝到了甜头,“第一次”之后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至这些“处世哲学”最终替代了原本内心的是非曲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德育不可谓不重视,在教育方式上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沈阳一所中学设“道德银行”,推出“人品币”,只要做了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便可以在“银行”领取“人品币”以示嘉奖。但无论多么用心良苦的学校教育,一旦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践中遭到“处世哲学”的冲击,这样的道德教育也难以持久。常有一些青少年的正能量之举,与成年社会的“处世哲学”形成冲突而遭冷嘲热讽。比如不久前北京市一名初中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遭到私家车上三女一男围攻,被骂“读书读傻了”。傻的到底是这名中学生,还是私家车上的三个成年人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我们不可能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机械教条地教会他们什么是高尚的思想道德。他们自己会向社会寻求解答——成年社会有什么样的道德风尚,未成年人便会不自觉地向其靠拢。当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在纠结是不是应该鼓励孩子坚持是非曲直、拒绝变通圆滑之前,我们自身或许早已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当成年社会患上“成功狂热症”时,才会有家长在儿童节带着孩子去参观大别墅,以培养起“上进心”;当成年社会权力欲望膨胀时,小学生才会在作文《我的理想》中“想当大官”;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已然在成年社会里大行其道时,儿童才自然而然地学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惜逾越社会规则。
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德少年”:12岁的青岛男孩齐鲁豫,5年来坚持为患小儿麻痹症的同学当“拐杖”;西安高二学生夏雨含,跳入近2米深的河水勇救4人上岸……要让这些美德在青少年中一传十十传百,首先需要成年人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呵护他们向善进德的热情。从家庭做起,从父母做起,对孩子们施加“体验式教育”,可能比任何美德教育都效果更好。
有句电影台词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这句话点出了某种尴尬的现实。德育要“从娃娃抓起”,恐怕首先应是“从大人抓起”。成年人不仅应该避免让青少年过早地受到各种“处世哲学”浸染,更该鼓励他们坚持自我,去改变不合理的“处世哲学”。解开德育“5+2=0”怪圈的钥匙,其实就握在你我手中。(张涨)
编辑:水灵
关键词:孩子 精致利己 处世哲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