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高校统战不易,看他们怎么做?
重庆:坚持四个结合 着力抓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
重庆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2.5万人,他们一头影响学生、一头联系社会,是必须团结的重要力量。
坚持思想引导与夯实基础相结合,
在强化保障上下功夫
健全两项工作机制。市级层面构建统战部指导、教育工委负责、相关部门和区县支持配合、高校党委组织实施的联动机制。高校层面形成学校党委书记负责、统战部门协调、二级党组织落实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召开两次专题会议。2010年,出台《关于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导工作的意见》。2013年召开全市高校统战工作会,市委组织部、统战部、教育工委联合制定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意见“高校版”,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作出明确规定。
配强两级机构力量。市委统战部、教育工委均成立业务处室,共配备13名专职人员从事高校统战工作。17所本科高校设置了统战工作机构、建立了知联会,统战部长全部由高校党委常委或委员担任,二级院系党组织书记兼任统战委员,确保思想引导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西南大学15年来,坚持党委书记直接分管统战、亲自一对一做工作。
坚持思想引导与学习教育相结合,
在增进共识上下功夫
以主题教育增强时代性。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与行、“真懂真信真走”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题教育,举办活动230余场。连续18年组织全国“两会”精神学习报告会,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把握形势政策。
以传统教育升华一致性。依托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农工党中央机关旧址、中华职教社社史陈列馆和同心园“三馆一园”资源优势,举办“重温历史、同心同行”“历史昭示未来”“五一口号”发布等教育活动,2万余名高校师生实地参观。重庆大学挖掘整合寅初亭、民主湖、团结广场等历史资源,打造“统战文化长廊”,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
以自我教育提高实效性。创办“同心大讲坛”,由党外人士自主选题,自己讲,大家围绕主题互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重庆医科大学的党外知识分子,建立思想交流QQ群、微信群,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坚持思想引导与队伍建设相结合,
在培养使用上下功夫
在物色培训中团结人。实施“315”工程,重点从“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归国留学人员中发现人才,形成一支3000人的代表人士队伍,力争培养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10人、全市有较大影响力的50人。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纳入统一战线教育培训总体规划,3年来共培训2331人。
在实践锻炼中激励人。积极选派93名高校党外干部到8个市级和38个区县基地脱产挂职一年,帮助他们补齐短板、历练成长。在高校内设置校长助理、二级单位副职等岗位,安排党外知识分子不受编制限制,搭台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在安排使用中感召人。推荐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人,安排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44人;输送538名党外人士担任各级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高校领导职务,其中省部级8人、厅局级24人;输送市级民主党派主委、副主委30余人,切实增强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荣誉感使命感。
坚持思想引导与发挥作用相结合,
在体现成效上下功夫
立足岗位“建功”。支持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立足本职岗位,砥砺奋斗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完成全球第一款工业物联网芯片、家蚕基因克隆技术、海扶刀、工业CT等重大科研项目15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30余项,在支持他们干事创业、成就事业中不断增进情感认同、政治认同。
服务大局“献计”。制定高校党外人士参政议政考核指导意见,把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纳入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将高校统战理论研究纳入市科委科研专项和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课题,调动参与热情,引导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不断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助推发展“出力”。组织高校党外人士到三峡库区、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贵州毕节试验区等地,开展调查研究、服务社会活动286批次,在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中不断凝聚共识、深化共识。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高校 党外知识分子 统战工作 湖北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