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打假江湖”的意义大于争议
他们鲜以真面目示人,很可能就是逛街时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人甲;他们烂熟法律规定、掌握鉴定资源、精于索赔技巧,即使被百姓奉为揭黑打假英雄时,也毫不避讳“逐利”的初衷。职业打假20年,他们有人出入乘豪车、坐拥豪宅。但光鲜难以掩盖“职业打假人”因逐利而不可避免的“原罪”,随着更多良莠不齐的人投身这个行当,这些不光彩的东西被愈加放大。(3月21日 新华社)
“有多少人爱他们,就有多少人恨他们”。用这句话形容职业打假人,再贴切不过。买假打假,让黑心商人“赔了夫人又折兵”,让不合格产品曝光,公众对职业打假行为是赞赏的、喜欢的。但知假买假、加倍赔偿,也触犯了黑心商的逆鳞。此外,打假人一旦收了封口费,打假立即变成假打,这样的功利行为,也令更多人不齿。因此,20年来,“职业打假”行业一直争议不断。
其实,“职业打假人”颇受争议,原因有二。一是,公众感受不到职业打假人的“打假获得感”。虽然关于职业打假人的新闻不绝于耳,但职业打假人关注的都是阿胶、人参、电器等大物件。但对五毛食品、假饮料等现实中泛滥的假货,职业打假人却选择性忽略。这也造成职业打假人打得轰轰烈烈,生活中假货并未减少,公众更没有获得一点“打假红利”。二是,“职业打假人”收封口费后不打,这个行业“污点”,让人难以接受。既然标榜打假人,就要“见假如仇”。与造假者妥协,显然有违职业道德。
既然,“职业打假人”背负如此多的争议,还有存在的必要么?当然有。其实,职业打假行业之所以乱象频出,恰恰就缘于“职业打假人”太少。试想,如果假货少,而打假人多,假货像大熊猫一样稀少,职业打假人见到“肉少”的假货,还会选择性忽略么?更何况,即使与造假人妥协,职业打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收钱噤声后,如果企业不改,职业打假者会接踵而至,企业承受不住自然会改。”可见,即使职业打假行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有存在的必要。
“职业打假”意义大于争议。诚然,职业打假行业还有很大的江湖习气。比如,“拜把兄弟”、“收钱噤声”、“抱团取暖”等等。但更需看到,“职业打假”更在给我们进行打假启蒙教育----以前见到假货我们不知所措,如今借助3.15平台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更应该看到,职业打假人也在深刻的影响造假商家。很多假货制造者在被打假后,开始转型升级。比如“一家凉茶企业被打假后,厂家因彻底规范化而发展迅猛”。这些都在潜移默化间匡正了我们的消费生态。
当然,肯定“职业打假”的意义,并不是鼓励职业打假人固步自封。相反,职业打假人只有不断突破,不悖离打假初心,才能不被淘汰。因此,职业打假人更需研究更多的打假技能,拓展更广的领域。也只有在打假上与时俱进,提供更多的打假警示,提升公众的“打假获得感”,才能被更多人接受,让爱大于恨。(薛家明)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职业打假”争议 职业打假人


大型杂技剧《花木兰》在澳门举行传媒预演活动
西藏:布达拉宫广场花团锦簇迎国庆
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隆重举行
“18至20世纪俄罗斯帝国珍品展”广州开展
大熊猫“彩陶”“湖春”启程赴印尼
2017年“文化中国·全球华人音乐会”在京举行
300幼儿同唱祖国生日歌
中国出版代表团亮相内罗毕国际书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