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莆田一退休干部17年助学路 圆2万多人上学梦
曾老家的一间卧室内,堆满了受助学生的资料
17年的助学材料,堆满了卧室
昨日上午,海都记者来到仙游县鲤城街道木兰社区,曾德梅的家就在路旁。和周边房子相比,曾老简陋的房屋略显寒酸。屋内,三面墙上挂满了有关他助学的照片、他人赠送的锦旗、获得的证书等。而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间卧室,堆放着17年来的助学资料。
曾老戴着一顶鸭舌帽,穿着深色中山装,虽已是87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曾老拿着一大沓助学材料,开始讲述1999年时的一次偶然机会。“一个女孩家里没条件上学,另一个从小被遗弃在尼姑庵。”曾老当场掏出仅有的600元退休金,资助两人上学,但随后他发现类似的失学孩子还有很多,让他一度寝食难安。
“这些都是国家的未来,不能接受教育,损失太大了。”曾老告诉记者,从那时,他就开始了漫漫的探访贫困孩子、寻找资助者之路。刚开始,他常被人误解为“人贩子”,而遭人白眼、吃闭门羹都是常有的事。不过,每当他遇到困难时,想想那些失学孩子,他就会默默告诉自己:就算有再大的误解和困难,也不应该放弃。
“莆田好心人多,助学团队不断壮大”
十多年来,曾德梅揣着贫困生资料,风里来雨里去,在他的努力下,不少热心人伸出援手加入扶贫助学行列。从前,是他四处为贫困生找资助者。现在,是爱心企业家主动找上门要他推介资助对象。受他影响,枫亭镇斗北村106岁的肖大娘带动一家五代扶贫助学,港商朱展东一次性捐资100万元帮助206名学生;台商吴先生每年捐资37.62万元资助近100名学生……为了不让老人疲于奔波,仙游4位大学生建起了“仙游爱心网站”,设立专项助学账号等。曾老说,莆田好心人多,助学团队不断壮大。
“如果不是曾爷爷的帮助,我根本读不了大学。”几年前,仙游一中的柯赛虹高分考上吉林大学,不过,她从小就被遗弃,养父又因病去世,虽然考上大学,但昂贵的学费几乎让她打退堂鼓。
曾德梅得知后,立即伸出援手。他找到仙游县榜头镇从事古典家具生意的老板林能玉。林能玉二话不说,拿出8000元资助小柯,还为她购买了一部手机,并承诺以后每月都会资助小柯的生活费。
与柯赛虹一样,还有不少学生都是因为曾老的善举改变了命运。昨日,曾老刚帮仙游现代中学七年级学生小苏,申请了贫困救助。小苏父母双亡,家中无收入,很可能面临辍学。小苏说,曾爷爷的帮助,将改变他的命运。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助学 贫困 莆田 退休干部 上学梦 老人 助学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