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科技创新给“中国制造”增加信心
近日,华为在美国加州北区法院和中国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同时提起对三星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虽说作为一种竞争手段,苹果、三星等巨头间的专利大战从未停歇过,但华为加入全球第一阵营专利战局,让我们看到“中国制造”终于有了挺起腰杆的勇气。
长久以来,我国不少企业重营销、轻技术,用人家的技术,做雷同的产品。结果是,VCD、DVD、微波炉做到无利可图,路边摊、两元店里粗制滥造的小商品随处可见……无论企业如何吹嘘,到头来产品都难逃短命。
热衷模仿,不思创新,是我国一些制造企业的顽疾。专利,往往被当成装点门面的“花瓶”。单从表面看,我们的专利并不少。去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6.3件,知识产权注册登记和申请总量超过美国和日本,高居全球第一。但不容回避的是,我国的专利申请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利益、轻转化的问题。更有不少企业抱着凑数心态,申请专利多多益善,为的只是从政府那里拿点优惠,拿到进入园区的免税“通行证”。为了多拿补贴,有的企业甚至把一件专利拆分成四五件。
把专利当“花瓶”,已让一些企业尝到苦果。有些市场销量排名一度领先的知名产品之所以从高处跌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过度依靠营销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在世界市场面前自然会遭遇瓶颈。
正面的例子也有不少。格力电器拥有632个实验室,累计申请专利2万多项,平均每天有22项专利问世。去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格力的市场占有率却上涨了20%,利润也大幅上升。这一次剑指三星、当起原告的华为,仅去年就有769件专利授权给大名鼎鼎的苹果,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到目前为止,华为专利费入账已超过2亿美元。不管这次胜诉与否,华为在国际舞台发声,已展示了“中国制造”的话语权,并再次证明实至名归的专利“大户”也是市场的宠儿。
眼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力下降等诸多压力,亟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图强必先治弱。“中国制造”的信心源于科技创新。别再把专利当“花瓶”、门票,多给别人“做饭吃”,而不是等着别人“喂饭吃”。脚踏实地多出原创,积极投入国际化创新大潮,“中国制造”真正撕掉“低端廉价”标签的那一天,就在不远处。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科技创新 中国制造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