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高考一时,知识无涯
6月7日,全国再一次进入高考时刻。一般在这几天里,我们看到的新闻是帮助学生们的好人好事,老师、网友对各省作文题的点评、仿作,名人们讲述当年的高考记忆,连准考证丢失的假消息都会年复一年地出现……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不仅是考生,整个社会都进入高考模式,有人提供支持,有人围观热闹,有人追忆情怀,有人对高考改革提出种种可能。
高考的意义是多元的。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即便不是“决定命运”这么绝对,至少也是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机遇。在高考之前,学生们所面临的是个以成绩为单向评价准则的社会,从此之后,就要面临一个多向评价的社会,社会的评价不只是书本的知识,更是人生的学问。可以说,高考是全社会给学生们设计的成人礼。
高考另一层意义是社会层面的。有关高考的新闻可以很热闹,但高考精神维系的一些基本价值却是理性、恒久的:公平、进取、尊重知识及社会流动性。全社会都对高考如此重视,是礼赞也是焦虑,通过对高考的围观,表达对价值的认可。也唯恐在价值观多元的今天,这些维系社会的基本价值会流失。
说到底,高考的设计初衷,既是人才的选拔,也是对知识的普及。高考一时,而知识无涯。自1977年高考恢复开始,这近40年来,中国重新走上肯定知识、文化的历史阶段。近些年来,即便有一些“读书无用论”兴起,也都不能从根本上撼动高考的地位,没法取代尊重知识的社会共识。我们可以降低一些高考在人生转折中的权重,但没法改变知识改变命运的前提;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节可能会造成一时的挫折,但知识本身绝不会在社会进步的历程里无所适从。
杨绛、莫言、屠呦呦、韩春雨、刘浦江,这些知识的耕耘者,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具有话题性的公众人物。确实,中国发展到今天,知识及知识分子理当有贯通社会各个层面、成为共同话题的可能。从这个层面说,高考给大多数人带来的知识训练,传递的尊重知识的价值理念,是无论怎么改革都不会被改变的原初面貌。虽然高考的具体制度还有完善的空间,但高考本身仍值得我们礼赞:是高考让“学而时习之”成为全社会的基本理念。
高考,使全社会整体性地回到崇文重教、充满温情的面貌,这也是高考所带来的时代景观。而当学生们走出考场,并不意味着解放,对于有志于学术的学生们来说,学海无涯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当高考时间过去,为高考而动员起来的社会力量复归平静,这也不意味着对知识的敬礼就此完成,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年复一年的高考即将过去,希望考生们走出考场,别在探求知识上止步,正如英国科学家霍金在社交媒体上寄语考生“未来将因你们而生”,未来也因知识而生。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全国 高考 知识


美国旧金山圣诞老人大聚会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生产
不走陆路改空降 “圣诞老人”搭热气球出发
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开幕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领取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
伊拉克民众集会庆祝击败“伊斯兰国”
探访中国造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
华盛顿点亮国会圣诞树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