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名校“掐尖难”,难更要规范
光明网评论员:随着2016年高考落幕,940万考生的招生录取战役打响。一如考生家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著名高校,也要面对另外一种烦恼——通过高考,招收到优秀生源正变得越来越难。
这是年复一年的熟悉场景:高考一结束,“状元季”就来了。考生还懵懂不知的时候,高校掐尖的绣球就飞起来了。眼下,北大清华都感叹掐尖之难,可见高招选拔机制与人才流动机制正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态势。
客观地说,“掐尖难”之所以成为教育议题,冠冕堂皇的理由有两个:一是高考改革如火如荼,精英教育早已转身为大众教育。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5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40%之高。这个时候,高考的普适功能就要优先于拔尖功能。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题目简单化、评分人性化。日前发布的《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称,近年来,高考试题难度下降明显,考试区分度降低,高分考生越来越多。报告分析了几个趋势,包括高考试题难度呈下降趋势、高分考生占比率逐年上升、女状元越来越多。这难免会让顶尖高校措手不及,因为优等生从具象的个体区隔为抽象的群体。
二是高等教育市场的大门早被打开,教育资源配资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就像北大招生组专家说的,“意大利、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很多学校都来了,虽然学校质量参差不齐,但国外高校到中国抢学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上月初,在第21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上,拼就业、拼伙食、拼奖学金……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参展高校和教育机构为揽生源使尽解数。还是数字更有发言权:据英国内政部最新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有近71000人获得赴英留学签证,比去年同期增长10%;截至2015年12月,共有35.6万国际学生持有加拿大学习许可,其中超过12万为中国留学生,这一数字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1.6%。在全球视野之下,优质高校显然不只北大清华几家。更重要的是,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将“中国留学生”视为关联产业的支撑点,哪怕是“蓝天白云”的环境比较优势,也很容易动摇考生择校的偏好与取向。
当然,名校“掐尖难”,高校“招生难”,这都是一脉相承的逻辑。此前不久,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生源危机已经不只是冰山一角。不过,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的话说,“虽然生源危机已经影响到高校的招生,但是还没有直接触及根本。千校一面的现状还普遍存在,仅从专业看,地方高校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比如以湖北为例,全省67所本科院校中有62所院校开设有英语专业,紧随其后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7所)、视觉传达设计(54所)、环境设计(51所)、市场营销(50所)……这样的高校专业结构与校际差别,如何能吸引高分考生“情有独钟”呢?
如果登高望远,少数高校一呼百应的日子一去不返,未必就是坏事一件。大学是人学,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贫富不均、千人一面,对于学生及社会而言,也未必是好事情。如今,市场分化、格局转换——尖子生不再那么“独领风骚”,名校也有了掐尖的烦恼,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改革的倒逼之力。
需要提醒的是,越是“掐尖难”,越要难而有序、难而守节。好在教育部刚刚发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填报志愿结束前,招办不得向高校提供考生高考成绩”。这一条,被多情人士解读为对去年北大清华为抢生“掐架”的回应。但不管怎么说,规定有了,禁令在了,如果状元还是违规而出、如果掐尖还是有禁不止,那么,相关部门若再心慈手软,就不只是“教改颜面”的小事一桩了。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高考 录取 高校掐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