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补卡截码”电信诈骗近期频现 三步可致倾家荡产

2016年06月17日 07:32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实际上,在“补卡截码”诈骗中,电信运营商作为核实补卡者身份的“第一道防线”,往往成为用户追责的第一目标。有专家表示,与其他电信诈骗不同,这种诈骗方式多是通过截码而实施诈骗。在朱先生的案件中,被告方中国联通声称身份证消磁了,工作人员无法通过公安联网系统进行真伪识别,出现了工作疏漏。无论被告方还有多少理由,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不是中国联通将短信验证码发送到了犯罪嫌疑人手中,朱先生的钱依然是安全的。中国联通与各大银行合作多年,不可能不知晓短信验证码的重要性,不究真伪就随意发送验证码,不仅没有起到一个“看门人”的作用,客观上已经成了犯罪分子的“帮凶”。


三大运营商方面表示,近期确实收到不少用户对这种新型电信诈骗的举报,也已经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如何解决类似事件。根据已发现的诈骗案件,不法分子往往声称手机和身份证件同时丢失,然后利用已掌握的用户身份信息或者临时身份证,补办了新的电话卡。根据运营商实际工作经验,用户同时丢失手机和身份证件的事情经常发生,因此允许使用身份信息和临时身份证件办理业务。但运营商方面也表示,由于运营商系统并不和公安机关的身份系统完全绑定,因此只能对用户身份信息进行简单识别,所以无法确定用户照片等进一步的身份信息。不过,三大运营商均表示,将会联合公安部门解决这一问题。运营商同时提醒用户,在发现类似情况时,应第一时间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运营商会全力配合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帮助用户追回合理损失。

也有网友认为,电信诈骗成因复杂,“板子”不能都打在运营商身上。有法律界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表示,除了在电信业外,银行、交通等多个行业都允许用户在丢失身份证后,利用身份信息和临时身份证办理各项业务。例如,银行就允许用户在银行卡和身份证都丢失时,办理挂失等业务。尽管银行可以用预留信息等方式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但一旦用户的身份信息被人获取,就很可能骗过银行目前的身份识别程序。该人士还介绍,目前电信、银行、交通等领域的身份识别系统虽然和公安部门联网,但出于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考虑,电信、银行、交通等领域并不能通过联网,对用户的所有信息进行访问,因此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编辑:杨岚

01 02

关键词:诈骗 银行 用户 电信 运营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