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脱贫攻坚 首战之年捷报频

——写在我国第三个扶贫日之际

2016年10月16日 08:04 | 作者:顾仲阳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按照计划,2016年249万贫困群众将搬离“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穷山恶水,目前搬迁所需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下达,截至8月底,项目开工率达到85%以上,“挪穷窝”后续的“换穷业”“拔穷根”工作及时跟进。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贫困户中有不少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两后生”)。教育扶贫探索贫困家庭“两后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新模式。今年,已有18万多新入校学生提出专项补助申请,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将通过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有效带动全家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西藏在生态补偿金中安排18亿元,实现50万贫困人口生态保护就业。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积极衔接,努力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决胜全面脱贫,还要善于抓住“牛鼻子”。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超过四成,今年国家“对症下药”,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发挥其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关键作用。其中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两提高、两降低”的倾斜政策:提高新农合门诊报销水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降低病残儿童、重度残疾人以及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低农村贫困人口大病费用个人实际支出。同时健康扶贫真金白银的好政策陆续出台,合力阻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战斗力更强

——创新体制机制,扶贫资金使用更有效率,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更强

打胜仗还要提高战斗力。我国不断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和方法,成为提高脱贫攻坚战斗力的利器。

扶贫资金使用更有效率。“通过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和杠杆作用进一步凸显。”湖北省大悟县县长余德芳说,通过改革,财政涉农资金实现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彻底打破了“撒胡椒面”和“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困局,县里有了自主权,能把钱花在脱贫最需要的地方。

像大悟县一样,全国已有超过1/3的贫困县纳入了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明年将推广到全部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改革,让扶贫资金能五指握成拳,突破过去一直“心有余但力不足”的脱贫瓶颈,也能让资金花在刀刃上,更好发挥减贫效益。

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得到更好激发。“以前是争着抢着要戴贫困帽,现在大家铆足劲,千方百计力争早日脱贫摘帽。”一位基层“老扶贫”这样感叹。

变化来自改革带来的压力。现在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主要考核扶贫实绩,今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出台。贫困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实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中国科学院对2015年脱贫成效开展了第三方评估。扶贫监督体系进一步强化。中办、国办印发《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推进扶贫工作落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中纪委部署做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最高检部署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审计署加强扶贫审计……

压力变动力。在各地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基层脱贫致富的心气明显更高了。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贫困群众陈幸福,养鸡养猪又养蜂。他道出了很多贫困群众的心声:“现在发展产业,小额贷款有优惠,技术有农技员、领头人手把手地教,遇到难题找帮扶干部。不早日脱贫,我都觉得对不起人家!不等不靠,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幸福生活才更甜!”巴中市恩阳区群乐乡新河村村支书罗朝武告诉记者,“现在扶贫工作形势大好,虽然压力大,但动力也足,大家都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干,互相学着、比着干。”

首战之年,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喜人,贫困山乡风生水起。但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层层加码、不实不准、滥用扶贫资金和内生动力不足等倾向性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尽快解决,同时继续加力,发展好脱贫攻坚良好势头,实现“十三五”决战贫困的开门红!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脱贫攻坚 扶贫日 首战之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