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莫道才:走进象牙之塔

——骈文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6年11月14日 10:08 | 作者:莫道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骈文艺术技巧的文化内涵

骈文综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各种艺术技巧。

首先是对仗。这也是骈文最大的特征。清人李兆洛在《骈体文钞序》中说:“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他指的是柳宗元在《乞巧文》中所说的“骈四俪六”。骈者,即两两相对之谓。对仗是骈文的最基本要素,是判断骈文的依据。骈文就是主要由对仗文辞构成的文章。骈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对仗的艺术进行了充分的完善:从宽对逐步向严对发展;从最初的单句对向复句对(隔句对)发展,并且还创造出当句对的严格形式;从最初的意对向方位对、数字对、颜色对、人名对、物名对、叠字对、双声对、叠韵对、典事对等复杂化、精密化方向发展。骈文实际上成为了操演对仗技艺的艺术舞台,成为一门纯粹的语言艺术。

骈文的对仗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这首先表现在,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使骈文的对仗得以实现:汉语的单音节结构使对仗所需要的整齐与对称能够完成;汉语语法的灵活性使对仗得以自由调遣词的位置;汉语量词、形容词的丰富性及形容词再生的组合化使对仗有取之不尽的词汇;方块字体使对仗在空间感上容易一致。这些都使对仗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和组织方式能够完成并使骈文的创立有了语言上的保证。

其次,骈文的对仗体现出尚安稳平和的文化心理。对仗通过出句与对句的组合达到了一种平衡。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或相近或相反最终都是具有同一目的,从而达到相成的平衡;在形式上词性、词法的一致字数的相对称也取得了均衡的效果。这种平衡的作用在心理上就产生了安稳平和之感。因此骈文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赞同首先就是审美心理上的认同效应。

骈文的对仗还得益于审美观念的发展。虽然对仗源远流长,它起源于上古时期口耳传播的社会需要,在先秦时代已广泛使用,但从一种艺术修辞手段发展为一种文体组织方式则是审美观念作用下的自觉行为。汉魏时代,人们发现了以对仗构造全篇文章的审美价值,便有意识地采用这种作文技艺。于是,骈文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骈文对仗这一特征被人们所认识极大地刺激了骈文的发展,使之逐渐取得文坛的正宗地位。

骈文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声韵。声韵指声律和叶韵两个方面。虽然声韵不是骈文能否成立的必备条件,它是骈文大盛时期才形成的特征,但它也是骈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整体而言骈文不能算是韵文,因为并非自始至终、所有的骈文都遵循这一准则,但用声韵却是大多数骈文的特点。清人阮元曾指出就句中平仄而言,“四六乃有韵文之极致”。骈文的声韵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平仄对应关系,二是粘接关系,三是叶韵关系。

平仄对应关系指骈文对偶句的出句与对句在节奏停顿点的平仄是呈逆向对应关系的,即出句节奏停顿点为平声,则对句相当位置为仄声,或反之。粘接关系是指骈文句子联与联的声韵关系。所谓粘即是融通、融合、贯穿之意。在声韵上达到这一目的,骈文是通过每一联出句的最末一字与上一联对句的最末一字的平仄格律相同来实现的。如果是复句型对仗,则出句的第一单句的最末一字与上一联对句的最末一字的平仄相同。粘接关系总是平仄交互、替换递进的。第一个粘接关系是平声,则第二个粘接关系则为仄声,第三个又为平声,依次交换逐层递进。这样联与联的过渡、衔接在声韵上既有贯通亦有起伏变化,形成串珠式的链状结构。叶韵的骈文主要表现在抒情描写文字中,如赋、序、记等,应用文字则多不叶韵。只有律赋是严格要求叶韵的,包括韵数及顺序,这是科举考试或模拟考试的规定所造成。在其它叶韵的骈文中,叶韵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规则,比较自由、随意。可间用韵语,亦可连用韵语;或轮换数韵,亦可一韵到底;每韵句数可长可短,不拘一格;用韵也较宽泛,邻韵可通用;既可用平声韵亦可用仄声韵,还可平仄通用。

骈文的第三个特征是典事。典事包括两个方面事典和语典。事典指历史或传说的故事本事,语典指源于历史文献的语汇。骈文所用的事典多出自史书和野史笔记杂著,语典则多出于经、子、集类文献。事典的运用具有确定性,而语典的运用则往往具有非确定性。典事的运用有明用、暗用、借用、活用、正用、反用等用法,它的构造方式有人名引带法、地名引带法、物名引带法、中心概括法、以偏代全法、原文节录法、局部改动法等技巧。骈文的用典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骈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别是在齐梁以后骈文的极盛时期完善发展起来的。用典虽然不仅仅是骈文中才有的现象,但骈文的用典却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学用典艺术的最高水平。骈文用典的盛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反映。

骈文的第四个形态特征是藻饰。本来所有的文学都有尚文采的特点。在中国文学中骈文对文采尤为注重。清人袁枚在给胡天游的骈文集作序时就说:“骈体者,修词之尤工者也。”(《小仓山房文集》卷十一)骈文把藻饰作为一种重要的修饰手段来对待,使之成为主要的形态特征。骈文的藻饰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色彩藻饰、形态藻饰、数量藻饰、比拟藻饰、摹状藻饰和铺排藻饰等方式。作者往往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手段来夸饰、渲染,比如色彩藻饰是骈文中最常用的写景状物方法,骈文家们多喜用白、青、紫、绿、朱等纯净、鲜明的色彩,以对比的方式表现景物的色感。又如形态藻饰是常用来写人的手段,骈文家们往往以华美的辞句来描写人物的外貌、装束、动作、行为、心理等。不管什么藻饰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夸饰性。通过夸饰性的笔法来表现描写对象,使所表现的对象更加鲜明。

因而,骈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智慧的集成。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莫道才 象牙之塔 骈文 中国传统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