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小灯张”第二代传人张双志:一盏彩灯照亮传承路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在北京一说起“小灯张”,几乎老北京人都有所耳闻。如今,作为“小灯张”第二代传人的张双志,将这门祖辈相传的手艺延续至今。
贾宁 摄
一盏灯,承载老北京年货记忆
走进张双志的家,只见天花板上悬挂着色彩斑斓的宫灯;门楣挂满造型各异的“蒺藜灯”,宛如一道不规则的门帘;书柜上竖立着面人、毛猴等各种非遗作品;墙壁上挂着一副字迹清秀的书法“北京小灯张”;窗外还时不时地再传来几声啁啾鸟鸣……整个家犹如一座微型的民俗民间工艺品展览馆,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老北京味儿。不过,在“小灯张”亲手制作的这些民俗工艺品中,最抢眼的当然要数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宫灯了。
在这些灯中,最小的一个只有鹌鹑蛋大,可以挂在手机上当装饰。这些宫灯是以红洋纺为面料制作而成的,它们是由过去皇宫里的宫灯演化而成的,灯面上印有“恭喜发财”、“五谷丰登”、“五子登科”等字样。“这是给不同身份人做的。”张双志介绍,当年,不同身份的人会购买不同字样的灯,“农民就买‘五谷丰登’灯,官员会买‘五子登科’灯。”这些都被张双志统称为“小圆红灯”。
张双志介绍,这种“小圆红灯”的制作工艺,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很多“手感”在里面。制作时,先用纸壳做出两个圆圈,是灯笼上下两个口,圆圈上要各扎出8个洞,以备穿骨架。灯笼骨架是竹制的,需要经验丰富的人先在火上烤一段时间,以便定型,然后均匀劈成8根,分别穿进之前扎好的孔洞里。最后一项是糊红绸,这道工序的技术性很强,不但需要红绸平整,还必须保证每一片红绸都不翘边、无毛边。因此,张双志经常自己用猪皮熬制粘胶,用它来糊8片红绸,然后用剪刀剪掉多余的布料即可。“我这个剪刀很好,每年磨一次。”说着,张双志娴熟地展示剪毛边的工序,只见剪刀开合,细细红线落下,“小圆红灯”出落得越发显得奕奕有神了。
最精妙的工艺还不在扎制方面,而是“小灯张”的蜡烛托。从前过年时,孩子们会点着灯笼去到处跑。经常会提着灯笼的手一晃,灯里的蜡烛就打翻了,顷刻间就会把灯笼烧个精光,只剩下孩子伤心的哭喊。“小灯张”的灯从来不会这样,因为别人放蜡烛的灯托是一圆形的纸托,分量轻,一晃就倒,而“小灯张”发明了用泥做托,先把胶泥用水和好、摔粘,做成圆形,再用彩色的纸贴好。因为泥托重,蜡烛不会倒。仅这一个小发明,就让“小灯张”立于不败之地。
这项技艺是张双志的父亲张长顺发明的。张双志的手艺得到父亲的真传,张长顺扎制的宫灯在清末民初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久负盛名,人送“小灯张”美名。张长顺本是一名泥瓦匠,因为冬天没活儿干,学会了做灯养家糊口。经过他潜心研究,很快就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彩灯,在北京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当年很多老北京人都把他做的灯当作必备的一项年货置办。
一句话,让“小灯张”重获新生
直到今天,还有不少老北京人怀念“小灯张”的韵味。今年年初,某论坛还有人发帖急问:“家里要买‘小灯张’张双志的纸糊灯笼,各位有知道哪个庙会或哪个地方能买到吗?”“老爷子喜欢灯笼。今年非要买‘小灯张’的纸糊灯笼,哪位神仙能给支支招?小弟在此多谢各位了!顺便给大家拜个早年,祝看帖的各位新年大吉!”
张双志年轻时并不看重父亲的手艺。他当兵、进工厂、干木匠、当高级技师,虽然会做灯,却几十年没怎么和彩灯打交道。上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注重保护民间艺术,张双志的老师、金马派风筝传人关宝祥说:“你干嘛不把你老爷子的玩意儿做起来?那可是真正的民俗工艺品呀。”对于关宝祥的建议,张双志起初并不以为然,直到他加入了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后,才明白自家的技艺原来这么有价值。
一次过年,张双志做了两个不会动的“猪灯”去参加龙潭湖庙会。旁边有位老人做的“猴灯”会转,吸引了许多人。张双志赞叹:“您做的灯真棒。”老人仔细看了他的“猪灯”,问了他的姓氏后,马上伸出大拇指说:“您父亲做的灯才是这个!”又伸出小指,“我做的灯是这个。”张双志后来才知道老人叫黄松清,也是北京数得着的做灯高手。这次,张双志真正明白了“小灯张”的价值。
从此,张双志开始爱灯、做灯、研究灯。为了继承“小灯张”的事业。他刚满50岁就提前退休,从此一门心思投入到制作灯笼上。
在张双志的门楣上,一个粉绿相间的多角灯分外吸引人。“这叫蒺藜灯。”张双志介绍,蒺藜本是一种扎人的草,取“吉利”的谐音,“蒺藜灯”就是仿照蒺藜草的样子制作的。这种灯上有20多个角,细看上面密密麻麻全是用针扎的眼儿。“这是为了让灯光能透出来。夜间点,很漂亮。”张双志说。
张双志做灯有个怪脾气,不开工厂、不要流水线。“因为流水线生产的东西是千篇一律的东西,是商品。”他取出一个四方灯解释,灯的四面都是用绢做成的,每一面上都有一幅纯手工绘制的画,或者剪纸,分为山水、人物、花鸟、动物。每一幅画都有差异,因此每一个灯都是唯一的。
一个愿望,把传承的希望送进校园
最近几天,张双志很忙。因为他正在准备到北京西翠路小学,为那里的小学生们讲解灯笼制作工艺。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制作工艺,张双志将各种灯的原材料分别装进一个个口袋,让学生打开口袋就能做。“一至三年级的孩子适合做‘小荷灯’,四至六年级的适合学‘莲花灯’,中学生可以学习‘蒺藜灯’。”张双志一边说,一边打开一个由白酒盒子改装的工具匣,只见里面满满当当都是一包包的原材料。几天后,每个材料包都将属于一个学生,协助他们完成“小灯张”的学习,并把“小灯张”的传承希望进行下去……
以前,张双志常常感叹:“做灯笼技术要求高,来钱又慢,年轻人谁愿意干?”曾经有一个妇女因为家庭困难,找他想学这门手艺挣点生活费。张双志了解了她的情况后,还是劝她别干了,因为挣不到钱。
张双志有个孙女,叫张嘉艺,非常痴迷灯笼制作工艺,一度希望成为新一代“小灯张”的传人,被张双志称为“小小灯张”。每次爷爷做灯,她都抢着干,还总嚷嚷:“什么时候我能接爷爷的班呀?”她的名字是张双志起的,有把手艺传给她的意思,她做的灯还在北京市拿过一等奖。然而,随着孙女学业任务的增加,这份“接班”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她一上学就忙起来了,没有时间做灯啊!”张双志很无奈。
现在,随着进校园讲课次数的增加,张双志把传承的希望寄托在了学校的孩子们身上。今年上半年,他在首师大附中讲了10堂课,场场爆满,学习的不但有学生,还有不少学生的家长也慕名前往“蹭课”。“我做的那个灯跟孩子的一起挂在家里。”家长夏晓静说,自己去“蹭听”了张双志的课,感觉受益匪浅。因为张双志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灯艺,还讲了很多跟灯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让孩子既能学到动手技能,又补了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不仅如此,一些国内外友人也慕名而来请张双志传授彩灯技艺。他还到使馆区给外国小朋友授课,忙得不亦乐乎。张双志说,做灯不但让他找到了晚年的事业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又捡回了差点丢掉的老手艺。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双志 小灯张 传人 彩灯 灯笼 灯彩 老北京 年货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