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有些地方大量减少养猪 媒体:何必拒猪于千里之外
“粮不过百里,猪不过千里”,这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本规律,一旦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亏本,就会出问题。大豆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生猪不能再走“大豆之路”了。有识之士已经在大声疾呼,再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畜牧业要出问题。畜牧业还不同于种植业,因为生产周期长,投入大,受到资金、土地、技术、种源等多种因素制约,恢复起来不是一两年的事情。养殖户的积极性一旦受到挫伤,恢复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况且,畜牧业的风险本来就大,农民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因为畜牧业不单涉及土地、房屋、用工、饲料、防疫、环保等诸多方面,还承担着养殖周期的风险。这些年,畜牧业的成本在不断上涨,包括“猪周期”在内的各种养殖周期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笔者清楚地记得,数年之前采访一个养殖户时,正赶上“猪周期”,一脸苦楚的农民说了这样一段话:猪养肥了,人累瘦了,两年赚一年赔,到头来打个平手,实在是不想再干了。
养猪业一头连着市场供给,一头连着农民增收,如果养猪业垮掉了,后果不堪设想。当然,我们在强调养殖业重要性的同时,一点也不能轻视环境保护,一点也不能放松对污染的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干净安全的生产环境中,才能生产出干净安全的畜产品。要严格执行禁养区和限养区的规定,按照规模高效的产业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转型升级。
农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生态产品的供给。永久基本农田为什么要划到城市的边缘,目的就是要把生态与城市融为一体。我们要树立“稻田就是湿地、麦田就是生态屏障”的理念,在给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优质农产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绿色生态”。
地方的官员们要跟养殖户讲清楚,这个地方不能养了,什么地方可以养,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养殖户转型,而不是一关了事。要和畜牧业从业人员一起自觉地转变“三观”:一是树立畜禽粪便就是资源的观点,因为它本身就是有机肥;二是从重养殖轻环保,到养殖环保并重,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从重堵轻疏到疏通结合,找准产业发展路径。
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猪还是要养的,肉还是要吃的,关键是环保意识要强化,环保措施要跟上,做好“统筹”这篇大文章。
编辑:梁霄
关键词:地方 减少 养猪 媒体 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