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最郁闷校长”引发的家庭教育反思

2017年03月20日 09:34 | 作者:余靖静 罗江 赵刚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吴海燕描述的现象,海南省海口市一小学校长表示他也见过:早餐店里,爷爷一口一口喂着三年级的学生吃早餐,对上课铃声置若罔闻。“我支持吴校长的做法,如果仅靠学校教育,家长却放纵孩子,容易产生‘五加二等于零’的效果。”

2015年12月,全国妇联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7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写作业”;部分父母缺乏对孩子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培养,父母认为孩子最差的是“家务劳动能力”。

“家庭教育缺失不仅导致自理能力差,也会对孩子性格塑造产生消极影响。”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副校长吴少兰说,有个别家长“护短”,孩子和同学发生冲突伤到对方,老师协调引导时孩子承认了错误,但第二天又否认了。家长则称孩子是因年龄小害怕才承认的。家长逃避责任作出了错误示范,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不诚实、不愿担当的性格。

莫让家庭教育变了味,专家建议学校和家庭各司其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在实践中,家庭教育往往变成学校要求家长去关注孩子的成绩、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而忘记了家庭教育更应该是父母子女如何互相尊重、如何有效沟通,当孩子有不良习惯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去教育他。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称,全国4万多0到10岁儿童家庭随机抽样调查中,许多家长不能正确理解“爱”的真谛,不自觉地把成人的思维和意识当做“爱心”传输给孩子。

熊丙奇建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作应该各司其职。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同时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等,让学生有健康的身心发展;家庭更应该注重生活教育,关注孩子做人做事。为了实现综合发展,必须完善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我国家长的代劳教育观念比较普遍。一方面,家长不给孩子自主决定的权利,所有的决定都帮孩子做;另一方面,不让孩子承担任何责任,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父母包办一切,容易让孩子养成被动型人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他建议,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划清彼此之间的责任承担界限,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不能帮着承担。

吴少兰表示,近年来,“家长学校”在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除了本校老师外,“家长学校”的教员也可来自家长和家庭教育专业组织,关键是要有家庭教育专业知识。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孩子 家长 家庭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