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发展公共体育需建设与管理并重
报载,《广州市体育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日前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继续保持9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5平方米。为此,广州将建设15个市级、66个区级体育产业功能区,并将统筹全民健身设施整体布局,构建“一主、五副、网络化”的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格局,逐步形成“城市10分钟体育圈”等。
或许,对普通市民来说,一大堆的数据略显抽象,但可以预料,随着该规划的付诸实施,今后将有一批批新的体育设施建设起来,必将更加方便居民健身和参与体育活动。在“请人吃饭不如陪人流汗”,运动和健身逐渐从时尚变为人们基本需求的年代,重视公共体育建设与发展,可谓既得民心又顺应时势,是件值得称道的事。
然而,在新快报这则新闻见报的同时,另一则报道同样令人关注——说是广州一些社区健身设施老化,零件丢失,“带病”运行易伤人。有的则管理缺位,人为损坏严重,而且维修更新慢,发生故障或损坏后长时间得不到修理。这不仅影响居民的使用,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也确曾发生过居民因使用“带病”服役健身器材造成肢体受伤的事件。
凡此种种,对未来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显然是个有力的警示。当愈来愈多的体育器材设置于街道社区和健身路径时,管理如何能跟上?如何让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相得益彰,令其发挥更大功效?这不仅关乎健身设施自身的使用效率及寿命,更关乎公众安全。而且,在更高更广阔的层面,作为公共体育事业,“管理”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应当承认,许多健身设施由于设置在开放式的露天环境里,加之免费自助使用,其本身的损耗难免比较大,如果管理与维护再跟不上,只会加速其损坏和淘汰进程。近年来,羊城的许多公共场所与社区,设置了健身设施,这也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但也应看到,有些设施并未充分发挥效应:其中有的是选点不太科学,位置较偏,人流太少;而更多的则是由于缺乏及时的维护与管理,损坏后无人过问遭废弃。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建设和投放体育设施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工程”,但不能不说,一旦这些设施被毁弃,缺胳膊少腿地立之街头,那实在是很糟糕的“形象工程”。有人批评这是“重建设轻管理”,可谓一语中的。可以说,只顾“面子”而不管“里子”,只注重上项目搞建设,但对后续管理却不上心甚至根本无人问津,这也是许多公共设施建设的通病。必须在早期规划中就严加防范。
实际上,无论公共体育还是全民健身,设施的投入只是第一步,也可以说是“基本配置”。当“基本配置”建起后,后续的科学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大多数社区,所谓“全民健身”还基本处于自发或“自生自灭”状态。能否在科学配置公共体育设施的基础上,提供精准服务,全面激活居民健身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进而活跃社区体育活动,提升居民整体的运动和健康素质,关键还在于“管理”,即对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在这点上,恰恰是当下许多地方最为欠缺的。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体育 设施 建设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