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侵权攀附高科技 精准打击咋发力
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商业秘密……乍一听,这些词汇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知识产权不仅关涉高新技术和商业利益,更关乎民生健康,离每个人都很近。
日前,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发布《2016年北京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白皮书》,介绍2016年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基本特点。白皮书显示,在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中,假冒食品等危害民生类犯罪较为高发。本土品牌已成为主要受侵害对象。当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有哪些新情况?治理难点在哪?
危害民生类案件高发,旧物回收翻新后流入市场
2016年,北京市检察院受理审查起诉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24件176人,审结115件172人,其中提起公诉101件137人,假冒食品等危害民生类犯罪较为高发。被告人既无食品卫生许可证,也无基本的消毒工序,以非常低廉的价格采购原料后,粗糙加工,销往各地。
此外,本土品牌成为主要受侵害对象。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王伟介绍,侵犯商标权类犯罪案件中,被侵权产品系本土品牌的犯罪案件共计41件79人,占该类案件起诉人数的65.29%。包括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等36个公司的50余个品牌,涉及服装、食品饮品、化妆品、家用电器、工业用品等多种生产生活用品。
2016年4月至9月间,被告人白某在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李家峪村一出租院内,将其从批发市场购买的无牌散装烤鸭半成品、甜面酱、荷叶饼,通过封口机装进冒牌“全聚德”包装袋,用打码器伪造生产日期,然后假冒“全聚德”品牌的烤鸭对外出售,销售金额共计68万余元。检察官指出,以贴标方式将无牌散装烤鸭“改头换面”冒充“全聚德”品牌烤鸭,销售给来京旅游团队,不仅侵害了全聚德这一中华老字号的权益,也侵害了民众权益。
“涉外品牌主要涉及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案件集中在侵犯商标权类犯罪领域。”王伟介绍,旧物回收后重新加工以假乱真现象普遍。在假冒名酒、硒鼓、手机等犯罪案件中,行为人回收正品旧物或者正品包装后,经过重新组装、灌装,再次投入市场的现象较为常见。而且,旧物翻新范围也逐渐扩大,行为人不再拘泥于整体物件的回收,开始将目光扩展到外包装等关键零部件。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犯罪 销售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