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娃重读幼儿园,焦虑背后还有功利
近日,无锡官方微博@无锡发布刊登一则消息,“无锡大桥实验学校幼升小通知面谈资格,同事家的孩子失利,于是同事决定让孩子复读一年,明年接着考。”消息引起多方网友吐槽。
上不了民办小学就让娃重读幼儿园,说真的,这家长够奇葩的,简直是中了魔怔了。且不说就这么回回炉,民办小学明年是不是一定能招收你娃,单说这样的行为就已经违反义务教育法了。这不,消息出来后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负责人立马表示,根据教育局规定,小学入学的学龄儿童必须是年满6周岁,复读一年幼儿园再上小学,年龄上是不符合要求的。
同为家长,我理解这个家长焦虑背后的原因所在:眼下,教育资源配备的不均衡,一所所从公办转化而来的民办中小学拔地而起“茁壮成长”,将最优秀的师资最优秀的生源虹吸而去,从而将公办的中小学变成教育竞赛场上的陪练者。你说,作为家长能不焦虑吗?能不削尖脑袋把自己的小孩往民办学校里送?
面对这无可奈何而又违反公平理智的教育大潮,毫无疑问,罪在当下的办学机制,但是很多家长的心态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式的家长心态是:我要让我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让他们长大以后击败所有的竞争者,捧得最好的饭碗。于是,我就要让我的孩子在起跑线上获得比其他同龄人更多的优势。这种心态是眼下教育魔怔的助推手之一。
然而家长们有没想过,这么削尖了脑袋进民办小学,然后拔苗助长逼娃悬梁刺股,上更高层的民办学校、名牌大学,似乎自己是教育的优胜者了。但是我们要反问一句,成功等同于幸福吗?在这所谓成功背后,孩子们的心灵、人格受到怎样的压抑?何况这样的收获就能算成功吗?我想说,如今在这样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中国孩子,即便最后是顶尖的世界名校毕业,那也不多还是跨国企业的高级打工仔而已。环顾宇内,全球大企业的CEO又有几个是中国的?拿得出手的马云偏偏就不是名校出来的。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有一个教育观点——人的成长要经历:浪漫化阶段、精确化阶段、综合应用化阶段,在中小学的浪漫化阶段,就应给孩子以很多自由探索的时间空间,这样的孩子才有健康的心智、人格与后进的潜力。这样的娃,或许不能在眼下的教育机制中脱颖而出,但说不定日后叱咤风云的却是他们。中国这么多年来与诺贝尔奖无啥缘分,名校毕业生很多只能是跨国企业的打工者,说明了我们这种掐尖的教育并不成功。即便是于功利而言,也并不是回报很高的投资,因为富翁排行榜上,似乎名校出身的并不多。
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面对眼下不理智的民办教育潮,作为家长,不妨多些理智,少些盲目的焦虑。教育,不能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还是要从长远的眼光去考虑!希望无锡那个送娃回幼儿园重读的家长,少些焦虑多些随和吧!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教育 焦虑 家长 幼儿园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