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老兵”陈绍蕃:或许天上也需要一座钢结构天桥
忍住病痛,所编教材成专业首选
陈绍蕃精通英语、法语,也能阅读俄文、德文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他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和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研究和学术水平得到国际学术界和组织的广泛认可。1980年,陈绍蕃带领我国专家组参加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国际标准讨论会,对标准草案的错误之处提出了修改意见。
“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1974年编制我国第一部《钢结构设计规范》起到2003年的第三部,作为主要参与人,陈绍蕃都被委以重任。
为了编制好规范,陈绍蕃在编制、修订过程中,经过理论推导、实验验证后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规定,多处修正了参考蓝本及旧版本中的不当和错误之处。
陈绍蕃对事业爱得执著。当年,他负责主编我国高校第一本统编本科教材《钢结构》。为编出反映科技先进水平且又便于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编写的关键时刻,年近花甲的陈绍蕃腿部骨折住进了医院。尽管饱受疼痛折磨,但硬是在病床上完成了所有工作。这本教材后经不断充实完善,成为全国众多高校相关专业本科生钢结构课程的首选,印数始终保持全国钢结构教材之冠。
陈绍蕃多年潜心研究,笔耕不辍。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令希在2004年给陈绍蕃论文集作序时写道:“这仅是他工作的一个小结,因为他现在还在不停地工作,不断地写新的文章。”2006年,由他主编的八十余万字的《现代钢结构设计师手册》正式出版。同时,作为总负责人的他还担任了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英文版翻译校对工作。
奋斗终生,80岁“从零学起”计算机
陈绍蕃教书育人六十余载,桃李天下。他培养了我国钢结构领域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弟子成为了大学教授和钢结构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工作与生活中,导师的言行已成为他们自己做导师、带研究生的一杆标尺。
西安建大土木学院杨应华教授是陈绍蕃的学生。据他回忆,有一次画插图,当时还是用鸭嘴笔在硫酸纸上画,将一根微曲的杆画得接近直线。陈绍蕃发现后,说绝对不行,必须重绘。重新绘制后,经他再度审查满意后才同意使用。
他对学生从严要求,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有时把自己的稿件交给学生们提意见,他总是把字母、代号、公式,非常工整地用楷体或印刷体书写,让人容易阅读。
为了及时掌握国际有关钢结构的动态前沿,陈绍蕃在80岁时开始学习计算机,凭着顽强的毅力,很快掌握了基本操作。
“跟随先生求学多年,先生不仅给我传授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教给了我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开拓进取、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及做人的道理。这一切,我从陈先生那里继承来,又将传给我的学生。”陈绍蕃的弟子、清华大学郭彦林教授如是说。
据悉,近一两年,陈绍蕃多次因病住院。每天仅有两个小时能坐起来活动,但他对专业问题的思考却从未停止。精神状态好的时候,他左手拿着放大镜,右手执笔,看看文献,改改论文。
最近几年,陈绍蕃每年都有论文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期刊发表;直至离世前,还有两篇在修改中。(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赵阿锋 马长)
编辑:梁霄
关键词:陈绍蕃 钢结构 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