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乡下有群踢球的娃:是留守儿童也是全国邀请赛亚军
孩子们在训练。
斑驳的水泥地上,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正在进行。少年们相互追逐,不时展示出精彩的盘带、过人和射门等动作。一脚劲射破门后,场上顿时欢声雷动。
这是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迎新乡唯一的小学——迎新小学足球场上的一幕。所谓的足球场,不过是一块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地操场。由于人口稀少、位置偏远,迎新乡是安州区唯一一个不赶集的乡镇。迎新小学300多名在校生,留守儿童占七成以上。
然而就在这个学校,走出了一支足球“名队”——该校几乎全部由留守儿童组成的足球队,在今年初的“花样年华杯”全国青少年五人足球邀请赛中与来自全国的23支青少年球队展开角逐,最终获得亚军。那一天,迎新乡像过年一样热闹,乡亲们在学校挂上庆贺横幅,迎接获奖归来的孩子们。
“放学后别回家玩手机、上网了,跟老师踢球去”
这一切,要从球队的总教练马顺洗说起。虽然是迎新小学政治课老师,但马顺洗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我们农村条件差,但孩子们必须锻炼好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走出农村。”马顺洗说。
考虑到足球运动成本低、同时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2013年马顺洗开始组建足球队。利用学校仅有的一块较小的水泥地当足球场,马顺洗又找焊工在场地上焊了球门,就这样凑合着算有了硬件设施。
接下来,选拔队员成为关键一环。由于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性格普遍内向,马顺洗只好和其他老师一起逐个动员:“放学后就别回家玩手机、上网了,跟老师踢球去!”
足球队很快便有了雏形。水泥地上铺满绳梯,训练孩子们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找来废旧的、大小不一的轮胎,让孩子们用腰部拴着绳子拉轮胎奔跑以锻炼体能。同时,在一至六年级每个班都设有男队、女队,三年级以上的优秀队员便可以选拔到校队。学校每天下午的一个小时活动时间,由三个教练轮流教授足球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技巧,每周五还会定期举行同年级的班级比赛,并时不时和周边学校举办友谊赛。
训练工作如火如荼,简陋的条件也让孩子们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是水泥地,教练们不敢教左右侧扑、倒地滑铲等动作,更不敢让队员们有大的身体接触——只要有人在拼抢中倒地,轻则手脚擦伤,重则流血骨折。“我带队训练时见过好几次摔伤流血的,那叫一个心疼啊!但我们农村娃真的坚强,从没见过有谁因受伤流泪。”马顺洗回忆,他时常见到倒地受伤的孩子笑嘻嘻地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又重新加入比赛,那是一种难得的乐观和豁达。
编辑:梁霄
关键词:乡下 踢球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