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打掉创业兴业拦路虎
整治“挂证”“助考”乱象,营造就业创业公平环境
支持创业兴业,既要“削减”,也要“打击”。职业资格许可与认定领域盘根错节,寄生了诸多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有“挂证”的,有“卖证”的,还有“助考”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持有人和一些企业通过“挂证”牟利,一些中介服务机构则干起了先“助考”或“卖证”、再牵线搭桥“挂证”的“一条龙”业务。
建设、食品药品、消防、环保、专利代理等领域属于“挂证”问题较突出的领域。督查中,某建筑行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挂证”现象对合法合规企业造成了很大伤害:“一些滥竽充数的企业通过这种违法方式来降低成本,对公平竞争十分不利,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可见,清理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同时,更要斩断这些背后的利益链。
随着许可认证的逐年削减,“挂证”“助考”需求本身也在下降,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压缩了一些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设卡”寻租的空间,这本身就是源头治理的有效手段。同时,近年来职能部门已将治理“挂证”乱象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清理打击力度正逐步加大。对于涉嫌提交虚假申请材料骗取证书、涉嫌挂靠证书等情况,经调查属实的,一律取消注册证书。例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规定,“挂证”者一经核实,一律注销注册,3年内不得重新注册;住房城乡建设部通过开展“挂证”专项治理活动,2014年以来共查处335人,全部录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并在有关媒体曝光。
根治“挂证”“助考”等乱象,仍需继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查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要进一步开展联合抽查,集中查处一批、曝光一批,情节严重的要对当事人、当事企业、违规中介、主管部门进行全面追责。惩处“挂证”“助考”等乱象还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相关部门也正在逐步打通信息孤岛,加强信息共享,把职业资格信息、人员注册信息、企业资质管理信息等能公开的全部公开。此外,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建立“挂证”黑名单,适时纳入全国诚信体系,实现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
一方面门槛“降”了下去,另一方面水平还要“提”上来。职业资格制度改革降低了一些领域就业创业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劳动者职业技能要求的降低。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才是关键要素,构建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弘扬工匠精神,通过职业培训将我国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人社局副局长陈蓓表示,“一方面减少职业准入限制,另一方面要把职业水平的培训和评价体系建立起来,让劳动者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也能拥有相应的职业上升通道。”
来自北京大兴农民家庭的小伙子王帅,初中毕业后进入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专业学习,经过数年不断努力,在2014年获得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全国选拔赛冠军,又在2015年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数控车项目优胜奖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现在成为北京化工集团的首席技师。从普通初中毕业生到首席技师,王帅的经历充分说明,有了良好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水平考核体系,人才宝库方能大大充实。
为培养更多王帅这样的“金蓝领”,人社部近年来在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同时,也在抓紧研究完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并做好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制定不同职业技能等级享受相应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创业等补贴政策,更好地搭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随着人力成本上升,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减,但要看到,中国的技能人才潜能巨大,人才红利正在慢慢培育。完善职业培训评价体系、搭建多种职业人才发展通道,促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中国制造才能真正向中国智造大步迈进。”陈蓓说。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职业 资格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