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8旬老人捐献遗体:不大办丧事 让我静悄悄地走

2017年06月02日 16:16 | 作者:刘小菡 | 来源:重庆晨报
分享到: 

一己之力

感染带动身边的人

2016年5月,在苏昌孝带动下,女儿冯霜和丈夫也去永川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在办理遗体捐献时,苏昌孝发现,整个永川区去年一年来办理遗体捐献的人数仅有15人,愿捐的人少之又少。

苏昌孝喜欢唱歌,早年和歌友们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唱歌团队,在得知苏昌孝办理捐献遗体之后,歌友们纷纷表示支持,其中还有一两个歌友在苏昌孝动员下,也决定办理遗体捐赠。

“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是中国人在处理身后事的常见做法,纵使大多数人支持苏昌孝的做法,但依然有人无法理解。

为了更好地照顾苏昌孝的身体,苏昌孝子女们为她请了一个保姆,苏昌孝在动员保姆投身到遗体捐献事业中时,保姆却告诉苏昌孝,自己完全无法理解苏昌孝的想法和举动,甚至“好心”提醒,遗体捐赠即是等你死后,你的身体被拿去千刀万剐。

“皆是世俗观念,无论我怎样劝说,她就是无法理解。”面对如此固执的保姆,苏昌孝不知如何去面对,就在不久前,保姆辞职了。

苏昌孝老人生病前喜欢四处旅游,生病后她决定捐献遗体。

最大心愿

子女微笑着送别她

今年1月,苏昌孝病情加剧,癌症晚期已转移扩散至肺部,每天只能依靠药物缓解疼痛,话稍稍说多了就有一些吃力。病床一侧方桌上放着一个水杯,里面插有一支吸管,她只能通过吸管喝水和整日输营养液维持体征。

“没住院之前母亲常去公园唱歌,之后因为先后做了两次手术,唱不了歌了,但母亲还是每天去歌唱团,听听别人唱她也觉得很高兴。”冯霜告诉记者,在与癌症抗争的7年中,苏昌孝一直保持着乐观心态,时常劝导子女这是自然规律,不用害怕,也不用担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苏昌孝弥留之际有两个最大心愿,一是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二是走了之后,子女不要吹吹打打,不搭棚办丧事,让自己静悄悄地走。以后每年来遗体捐赠纪念碑悼念时,记得在碑前放上一束黄色玫瑰,这是自己一辈子最喜欢的花,乳白、纯洁,如同自己的性格。

本报记者 刘小菡 见习记者 陈滢云

记者手记

你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常言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稍纵即逝,当按自然规律走到生命终点时,承载生命的肉体该如何处置?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更显宝贵。然而,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却是把已终结了的生命在多位患者身上得以延续。

眼下,破除传统的伦理思想是自愿捐献遗体(角膜)、器官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你我从认识层面上突破这精神枷锁,才能正确对待器官捐献问题。

其实,你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捐献 遗体 丧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