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91岁老太追记爱情:丈夫用一封封情书走进她心中
一匣情书
恋爱时,舒德芳寄来的每一封信,张奎光都收藏起来,编上号,锁在了一个皮匣子里
在15岁之前,舒德芳被周围的同学称作“冰人”。
年幼失去双亲,在祖母的抚养下长大,舒德芳内向而自卑。15岁那年,还在成都上高一的她,本是去表姑家拿电影票,却“巧遇”复旦大学生张奎光。“他就是个话唠。”这是舒德芳对张奎光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见面,张奎光和旁人侃侃而谈,不爱说话又“插不了话”的舒德芳,只能尴尬地玩手巾。当时的舒德芳并不知道,这次见面,是一场精心安排的“相亲”,而张奎光已对她一见钟情。家中独子的张奎光时年23岁,趁其放假回家,家人忙着给他张罗人生大事。见了好几个姑娘,这个经济学才子,就是看不上眼,直到见到了舒德芳。很多年后,张奎光还常常说起第一次见面时舒德芳的样子——一身黑底红花的旗袍,美而不张扬。“我都忘了,他一直记得。”舒德芳说。
没多久,张奎光返校,紧接着便是一封接一封的书信寄送给舒德芳,事无巨细。
“他这个人,像火一样热情。”回忆起那段通信的时光,91岁的舒德芳笑带羞涩。起初,舒德芳很少回信,但在接连不断地情书“攻势”下,“高冷”的舒德芳开始冰融,专门买来粉色信笺,回应这见字如晤的美好。
而舒德芳寄来的每一封信,张奎光都异常珍惜地收藏起来,编上号,锁在了一个皮匣子里。
一条围巾
那时困厄,舒德芳摆起了小摊,张奎光则学着砍柴、搭炉,给妻子打下手。一条围巾轮流着挡风御寒
1943年,张奎光大学毕业,两人结了婚。但婚后不久,生活的风雨就考验起这对小夫妻来。
因家中变故,张奎光没了工作,“当时,我觉得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但他很乐观,还宽慰我,让我觉得很有安全感。”而为了养家糊口,舒德芳主动卖掉了陪嫁的一对痰盂,用8块钱订做了一个玻璃箱,在商业场附近摆起了摊,做卤肉锅盔的生意。一向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张奎光,则学着砍柴、搭炉,给妻子打下手。
冬天,城里买不到肉,舒德芳夫妻俩天不亮就出发去昭觉寺附近买肉,但为了省钱,他们都是走着来去。气温极低,两人只有一条围巾,轮流着挡风御寒。
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生活渐渐地好起来。而在张奎光的影响下,舒德芳也从一个遇事悲观的人,逐渐变得乐观起来。“他的身上,总是发着光,照亮了我的生活,让我原本黑白的世界充满色彩。”如今再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舒德芳都是带着笑的。
编辑:梁霄
关键词:爱情 情书 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