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探访戒毒康复所:书架上的“心灵鸡汤”常被借光

2017年06月26日 15:51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这里的督导老师如何帮助康复人员戒掉“心瘾”?工作中面临着什么挑战?康复人员自己又面临哪些困扰?“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中新网记者走进康复所,听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点击进入下一页

肖洁与一名康复人员谈话。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供图。龚瑶 摄

康复所里的民警被称为“老师” 

北京市天康戒毒康复所隶属于北京市教育矫治(戒毒管理)局,是专门接收自愿戒毒人员的行政公益性单位,也是司法部全国8家戒毒康复试点单位之一。

在康复所里,民警被康复人员亲切地称为“老师”,因为在这里,他们更多的是扮演心理医生、督导老师的角色,而康复人员常被称为“学员”。

“这里接收的都是已经完成生理脱毒,需要进行心理脱毒的戒毒人员。相比于生理脱毒,帮助他们戒掉‘心瘾’、回归社会往往是更加困难的环节。”社会康复指导科科长肖洁告诉记者。

从康复所成立至今,肖洁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年之久。原本学习法学专业的她,为了能更好地帮助、指导康复人员,通过努力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教师资格证等多项资格证。

“我和很多同事都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平时我们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电话、微信全部对学员公开,有什么事情他们可以立刻联系到我,很多人离开康复所回归社会后也依然会和我密切联系。”肖洁说。

平时,不少康复人员都把肖洁这样的警官当成了最信任的人,有什么心里话都喜欢和他们讲一讲,而她和同事平时不光要帮助学员,经常还会参与到学员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调解中。

肖洁回忆说,曾经有一个女孩从康复所回归社会后,顺利地找到工作并结婚,但是丈夫和同事都不知道她有过吸毒史,这成了压在女孩心上的一个巨大包袱。

“这个女孩因为吸毒被拘留过,所以是在册人员,去外地出差住酒店会出现身份证报警,附近派出所会对她进行验尿,这个污点让她内心很焦虑。”肖洁说,得知情况后,她立即与女孩通过微信等形式进行了密切的沟通,以帮助她缓解不安。

为了卸掉女孩心里的包袱,肖洁还专门和女孩的丈夫在电话里进行了一次长谈,将情况解释清楚。最终,经过努力,女孩的丈夫原谅了她。

“学员叫我一声老师,我的身上就多了一份责任,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肖洁说。

编辑:梁霄

01 02 03

关键词:探访 戒毒 康复所 心灵鸡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