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高校智库中85后头脑:年轻知识分子燃烧"小宇宙"

2017年07月12日 10:27 | 作者:孙庆玲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郑雯喜欢弹钢琴,但这几年她弹钢琴的时间越来越少,写文章的频次越来越高。

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这位85后的研究成果曾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也曾被报送到多个国家部委。

在高校智库中,85后甚至90后的身影并不少见,他们活跃在学术研究一线,既服务于“庙堂之高”,又洞察“江湖之远”,同时还感受着“市井之重”,在参与治国理政中燃烧着自己的“小宇宙”。

对郑雯来说,参与高校智库是个偶然。

2012年郑雯读博期间,复旦发展研究院的恢复重建刚刚起步,她的博士生导师李良荣教授参与其中,郑雯也因此承担起智库的部分研究工作。那时她主要负责写文章或报告。比如几位大咖围绕某一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或调研,郑雯就负责总结讨论或调研结果,并形成报告。

在郑雯看来,写报告是件很有挑战的事。“不仅要把学术研究的成果精准地表达出来,还得让非学术领域的人也能看懂。”为此,郑雯有时在写一句话前翻阅的资料能铺满一桌子,“这些文章是要递交给国家领导人的,可能会影响到国家决策。”

那段时间,郑雯和另一位同事常常凌晨才回家,那位同事曾在遭遇车祸当天仍坚持工作,这令郑雯印象深刻。

郑雯在智库的参与度越来越深,她也从在读博士生成长为“青椒”,如今她已在某些项目中“挑起大梁”,比如2014年的《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报告》。

“当时谁也不知道能做出什么东西,就是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网民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心态?之前很少有人去专门研究,而我们想真正了解在网络的众声喧哗之下的东西,不然那些沉默的声音可能永远浮不出水面。”郑雯说。

拿着1万元的启动资金,郑雯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桂勇教授合作,组建团队、构建指标体系、筛选样本、人工编码,再到最终完成报告,历时约1年。其间郑雯不仅负责研究设计工作,还兼任团队的“会计”“秘书”“公关”“人力资源总监”等,在她看来,“整个研究就像是个创业项目,团队每个人都身兼多职,像超人”。

郑雯在预产期那天也没停下手里的活儿。让她欣慰的是,这份报告最终得到了众多关注。

这篇报告究竟是如何得到关注和重视的,郑雯至今也不清楚。这其中“上传下达”的路径,是复旦发展研究院学术咨政部负责人黄昊主要思考的事。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高校 智库 年轻 知识分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