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80后青年农村创业考:记录他们独特的青春奋斗历程
子承父业:“拖”二代毕业返乡绑拖把
在距离张志杰200多公里的淄博高青县辛店村,大学生赵伟毕业后也选择了回家乡创业。
“父母在,不远行。父母年纪都大了,所以当时也没多想就想回来了,在他们身边方便照顾。”赵伟告诉记者,他们村也叫做“拖把村”,村子里68户家家户户以经营做拖把产业为生。赵伟的父亲赵春胡已经绑了三十多年拖把,如今年纪大了,便将绑拖把的手艺传给了儿子,子承父业,继续沿着父辈开拓的创业道路走下去。
据了解,辛店村所在的黑里寨镇土地贫瘠,是淄博较为贫困地区之一。“当年不容易,每天早晨三四点起来,也没有车辆,就在自行车上绑着几百斤重的拖把,到处跑着叫卖,卖不完不回家,有时候一自行车拖把要在外面连着跑上三四天。”回忆起当年卖拖把的情景,赵春胡并不觉得苦,“苦点累点没啥,只要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都值了。”
“以前工艺水平有限,生产出来的拖把单一类型,价格低、利润低,绑一个拖把扣掉人工、材料等成本,利润也就几毛钱。”“拖”二代赵伟接班后,在总结父亲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创新品类、提高效率和收益。他前往南方学习、考察后,引进了几台先进的拖把材料生产机械,生产出的拖把品类繁多,高中低档价位的各式拖把应有尽有。
如今赵伟再也不用骑着自行车外出叫卖了,他通过互联网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客户,如今的生意已经远远超出父亲的期望。
“厂里的工人大多是附近村子里的农民,农民们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庄稼。”赵伟说现在他家地里依然种植着小麦、玉米等作物,农忙时节,赵伟的工厂会停工,工人们放假回家收粮食,赵伟也开着拖拉机在自家地里忙碌着。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如今赵伟家的拖把厂成了十里八村数得着的大厂,“每天的订单都忙不过来,现有的生产规模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了。”赵伟计划着向村里申请更大的地块扩大厂房面积,“现在农村越来越好了,国家的政策、大好的市场前景,在农村创业、回农村创业的年轻人肯定也会越来越多。”
编辑:梁霄
关键词:农村 创业 青春 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