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认识一个字,奖励10万元:安阳甲骨文的百年命运
中药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的京城,黄叶满地。
王府井大街锡拉胡同西头路北的一座大宅院里,年过半百的王懿荣,正来回踱着步子。身染疟疾的他病情不稳,久治不愈,内心不免焦躁。
身为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当时朝廷最高学府的校长),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他有能力四处求治。
一天,经友人介绍,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副药方。他略懂医道,见药方里有一味药叫“龙骨”,甚感奇怪,便让家人去购买此药。
抓回“龙骨”,打开查看,具有金石学功底的他发现,所谓“龙骨”是些大小不一的骨头片,有的骨片上有许多非常规律的符号,很像古代文字,却又无法断定。
他大为诧异,命人再次购买“龙骨”,可惜早被捣碎。于是他亲临药铺,将划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并告诉掌柜,今后如再收到“龙骨”万不可捣碎,他高价全收。
不久,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维清在安阳收购有大片“龙骨”,被人引荐给王懿荣。第二年春,范维清又带来八百余片“龙骨”,其中一片刻有52个字,王懿荣照例全数购下。
消息传出,古董商人纷纷向其兜售“龙骨”,旋即搜集到一千五百余片。
接下来,王懿荣对“龙骨”反复推敲、排比、拼合,他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
“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编辑:梁霄
关键词:奖励 安阳 甲骨文 百年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