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调查显示:近一半基层干部对工作热情一般

2018年02月02日 10:32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资历能力,如何统筹颇费思量

论资排辈现象,是很多年轻人觉得前景迷茫的一个原因。在本报面向基层干部的征稿中,多名资历尚浅的乡镇年轻干部说,因为年轻、学历高、会电脑等,承担了很多工作和杂事,自认平时比起不少“老人”算得上“能者多劳”,但一旦有晋升机会,便遇到“熬年头”“论资排辈”的考虑,这让他们感到“迷茫”“沧桑”。他们希望组织更关注能干事的年轻人。

沈阳沈北新区区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孙放认为,对此应该辩证、客观看待。工作经验是干部宝贵的财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也把干部任职经历作为一项基本条件。“要区分开‘老黄牛’和论资排辈,重视‘老黄牛’干部的提拔使用,同时对其他干部保持足够的关怀,争取做到人尽其才。”孙放说。

对于勤恳干事的“老黄牛”们,我国还推行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孙放介绍,目前这一制度在当地运行较好、较受认可。在基层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感受较深,觉得自己“有盼头”了。

“正科级岗位数量就那么多,暂时还没有轮到我,能够理解,也相信组织部门不会埋没踏实干活的老实人。”江苏一名工作多年、资历颇深的副科级干部坦言。由于平时工作表现优秀、在考评中的群众反映较好,目前他已经享受到了职级待遇。

在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委组织部工作多年的人员表示,实际工作中既需要经验丰富的“老人”带路,也少不了充满活力的“新人”担当,在干部的选拔、培养中,统筹兼顾、合理任用各年龄段的基层干部尤为必要。片面追求干部队伍年轻化,或是一味论资排辈,不仅不利于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也会打击干部的积极性。目前,该区35—45岁的干部是中坚力量。

到一线去,要导向也要硬杠杠

“和过去相比,现在干部的选拔任用更加注重基层工作经历,相关政策也更多向基层干部倾斜。”宿豫区委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6年来,为加快乡镇干部尤其是经济薄弱村干部培养,宿豫区分三批次选派30名机关事业单位和乡镇中层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这为乡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解决了不少地方普遍存在的基层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

采访中,多位乡镇干部、驻村干部表示,基层工作经历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工作方式也更接地气,他们很感谢这样的历练。记者了解到,在实际操作中,工作能力强、熟悉基层工作、善于交流沟通的乡镇驻村干部有更多被优先考虑、择优比选的机会,特别是省市委选调生、优秀大学生村官及公开选派村支书、80后与90后年轻干部等6类人才,逐渐成为培养选拔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强的制度化激励和导向,也使一些干部选择去基层的动因更为复杂。现实中仅为“镀金”“混经历”而不办实事等现象,呼唤着更严格有效的考核管理。宿豫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规范适岗性评价等多个选派程序外,当地通过强化考核管理,完善到基层挂职、任职干部考勤、汇报、督查、考核、奖惩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考准考实工作实绩,让“镀金”者现原形,让混基层经历者瞒不住。而在沈北新区,还通过各种党建活动和理论学习,引导干部思想从到基层“镀金”转变到“扎根”基层上。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干部 基层干部 工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