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我国自主研发的疏浚重器“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

2018年06月13日 09:56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技术累积形成创新“组合拳”

“天鲲号”在船厂码头停泊期间,记者登船探访发现,其与众不同不仅在于作为“海上巨无霸”的体量,更在于它是迄今为止我国疏浚业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

“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35米,总装机功率25843千瓦,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绞刀额定功率6600千瓦。它的姊妹船“天鲸号”每小时挖掘的海底混合物,可填满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半米深的坑。“天鲲号”疏浚能力进一步提升,风化岩、岩石、淤泥、黏土等不同土质均不在话下,最大排距达15公里,称它削岩如泥毫不夸张。天航局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丁树友说。

在“天鲲号”的操控室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了航行台和疏浚台。张燚表示,作为“天鲲号”的“大脑”,这套设备是国内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可实时显示疏浚三维土质、推算潮位、管理能效、智能自动挖泥。

5

“天鲲号”停泊在江苏启东的船厂码头(6月7日)。新华社记者毛振华摄

在船体上层居住区域和主船体甲板之间,有多个气囊进行隔离。这是“天鲲号”首创的气动减震装置。148只柔性气囊挖泥时充满气体,有效缓冲船体工作状态下的震动。

为适应恶劣海况,“天鲲号”做了诸多改进。船的桥架重量高达1600吨,可满足挖掘高强度岩石的需要。桥架配置了世界最大的波浪补偿系统,能确保船舶在大风浪工况下的施工安全。船上配备的三缆定位系统,可适应4米高的波浪。

“‘天鲲号’的创新突破是全方位的。”丁树友认为,得益于强大的挖掘和吹填能力,“天鲲号”超越了现役亚洲第一的“天鲸号”。

自主突破打造疏浚利器

重型挖泥船属于高技术含量、资金密集型国家重要基础装备。过去,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自主设计建造的核心技术。

在天航局投资建造的“天鲸号”诞生前,我国重型挖泥船进口比例高达八九成。“我们一直都是疏浚大国,但不是疏浚强国。”丁树友说,1966年从荷兰引进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轮时,天航局曾花费了高价。

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静波表示,我国只有实现重型挖泥船的自主设计建造,才能不受制于人,实现河道疏浚、航道开挖、海疆建设的独立自主。

“天鲸号”迈出了中国大型疏浚装备国产化第一步。“天鲲号”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是首艘国内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

“‘天鲲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实现了该船型关键技术的突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认为。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天鲲号 试航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