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摩托车的改革“加速度”

1991年7月,中国最大合资企业之一,上海——易初摩托车总装流水线。

1984年,北京光明楼车务科摩托车考场,考取摩托车驾照。本版图片/视觉中国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开始丢掉自行车,骑上了更加省时省力的摩托车。
如今开着汽车很平常,但在改革开放初拥有一辆摩托车却有着很不一般的体验。“物以稀为贵,那时候摩托车还是个稀罕物件,骑得起摩托车的人还不多。”1997年,37岁的张卫林买到了人生中第一台摩托车,一部价值9000多块钱的金城铃木,“蓝色的金属外壳特别显眼,我每个工作日都骑着它上下班,戴着大红头盔,显得特别气派。”
中国摩托车工业的起步是改革开放后,在“军民结合”的方针指引下,军工企业开始开发民用摩托车。随后,1979年9月,中国嘉陵集团第一辆“嘉陵”摩托车组装成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民营企业不断进入摩托车市场,摩托车行业迅速发展。然而,1985年,一纸限摩令出台后,近180个城市先后禁摩、限摩。再到汽车逐步实现量产,电动车跑满大街,交通方式变得多元化,摩托车不再是“新鲜物件”,其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逐渐被边缘化。
如今,新时代的摩托车已开启娱乐模式,价格昂贵的重型机车成为“新贵”,多家摩托车俱乐部如雨后春笋一样建立,哈雷、宝马等老牌进口摩托车再一次成为身份的象征。
曾是年轻自由和身份的象征
摩托车曾经风靡一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有一辆。作为当时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便利。并且,价格不菲的摩托车也曾是身份的象征。
1997年,37岁的张卫林买到了人生中第一台摩托车,一部价值9000多块钱的金城铃木,“物以稀为贵,那时候摩托车还是个稀罕物件,骑得起摩托车的人还不多,毕竟买摩托车也很贵,9000块钱相当于一个工人家庭近一年的收入了。那辆金城铃木蓝色的金属外壳特别显眼,我每个工作日都骑着它上下班,戴着大红头盔,显得特别气派。”张卫林告诉新京报记者。
20世纪90年代末,摩托车对于还在上中学的李美来说,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那时候的公共交通并不发达,大几千块钱一辆的摩托车不仅仅是“炫富”的工具,还担负着重要的交通功能。
李美告诉新京报记者,“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校离家比较远,有十几公里,每周返校的时候都是家长骑车送我们。大概2000年的时候我堂哥买了一辆摩托车,后来这个车就成了我跟与我同龄的侄儿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每周往返五公里之外的学校,只要堂哥有时间就会骑车送我们。”除此之外,那个年头摩托车也是走亲串戚的重要交通工具,很多人上下班也都是骑摩托车。
青春的气息也伴随着摩托车的奔驰,印在了那个年头少男少女的脸上。“那时候中学毕业,班里很流行男生骑摩托车带着女生三五成群背着家长出去玩。”李美回忆说,“那个时候,骑着摩托车在乡间兜风,比现在坐飞机坐火车旅行要好玩多了。是一种年轻自由的象征。”
摩托车的发展,在方便大家的同时,还造富了一批早期的摩托车经销商。不少人抓住机会,靠卖摩托车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李美告诉新京报记者,“大概在90年代,村里开始相继有人家购入摩托车,我表姐夫也因为开了一个宗申摩托车店赚了不少钱,慢慢店铺开到了县城,越开越大,不仅仅是卖车,还新增了摩托车维修服务,生意很是红火。”
后来,随着公共交通越来越便利,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交通方式逐渐多元化,摩托车产业受到重大的打击,不少摩托车产业链上的人也都在“捞”了一笔之后转行其他的产业。“我表姐夫就关了摩托车店转去做室内装潢生意,但是他的第一桶金就来自摩托车销售。”李美说。
张卫林告诉新京报记者,由于2004年他家里买了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摩托车也就弃置不用了,“一直被扔在储物间里,前两天才180块钱当废铁卖了。”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摩托车 改革“加速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