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热闹之后无人问 基层改革为何“烂尾”?
——管搭台不管唱戏,“空架子”白费工夫。
2013年,西部某县为优化基层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乡镇“大部制”改革,将原来的22个站所整合为“三办三中心”。但由于改革未能顾及行政、事业人员编制不同、身份差异,基层人力自由流动、调配在部门间受阻,致使混编混岗的“大部制”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仍只是一种形式上的集中,而没有真正发挥改革实效。
资料图
——单兵作战无配套,联动不畅易卡壳。
今年以来,事业单位车改陆续启动,除厅级干部外,采用报账制方式保障公务出行成为主流做法。“越往上,干部的车补越多,下乡的基层工作人员反而越少。”多地乡镇干部反映,现实中有正规票据的租车公司很少,为了下乡做工作,私车公用成为普遍现象,但得不到报销和补贴。而且,车改补贴所需资金财政部门不再另行安排,大多要靠自身解决,一些贫困乡镇很难有保障。另外,在基层一线,单位内部行政与事业编制混岗,车辆混用的情形也存在,如何清晰界定、确保公平也成为一道难题。
有的“太过度”,有的“接不住”,基层患上“改革焦虑”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在中西部某些地方,包括贫困地区,为了追求“弯道超车”,往往采取超常规改革举措。其中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热衷于打政策“擦边球”,打着打着就“过了界”。
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某市曾从扶贫基金中专门抽取一部分资金,在全省率先推出贫困人口“五重医疗保障”,让贫困户住院“不花钱”、出院“还领钱”。一段时间里,当地将此项做法作为改革典型大力推广,外地也有很多考察团来学习取经。不过好景不长,由于过度兜底,吊高了贫困户胃口,这一做法被有关部门要求纠偏。
半月谈记者还了解到,当前许多改革由上面出台,要求下面落实,而随着事项、频次的不断增多,基层的财力、人力、物力、能力等难与之相匹配。部分基层干部对繁重的改革任务“接不住、干不了”,陷入了深深的“改革焦虑”。
中部某县级干部说,有时候很苦于改革“一刀切”的搞法。医疗改革要求村里设置卫生所,有的村很小,老百姓走着去镇卫生院也很近,但上面硬是要求村里设置卫生所,又是投入,又是运营,显然不接地气。
编辑:杨岚
关键词:基层改革为何“烂尾” 基层改革“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