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一场农民与专家的“科技对话”
新华社长春12月16日电(记者徐子恒、刘硕)这两天,在位于吉林省梨树县的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里,一场农民与农业专家的对话热闹地进行着。
“专家好,我问一下秸秆覆盖后怎么防火?”“轮作时每年怎么选择品种?”“秸秆浅旋还田操作时需要注意什么?”这边话音未落,那边又抢过话筒,农户们生怕自己问晚了,错过机会。
这场名为“梨树县‘梨树模式’应用技术农民研讨会”的“对话”,是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兴农、助农的创新。自从2007年梨树县开始探索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等为主的“梨树模式”以来,邀请专家与农民开展交流就成了梨树县兴农、助农的“保留项目”。
“之前在国外参加一次国际会,会上看到农民与科研人员双向交流,当时我的愿望就是我们也能和农民朋友一起探讨经验技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晓光说。
梨树县副县长王学君表示,双向研讨会就是要以农民交流为主,专家点评为辅,改变过去专家讲、农民听的“填鸭式”会议。
实际上,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经常来到梨树,不仅有年终岁尾的“对话”,更有在田间地头或者炕头上为农民带来实用的指导,参与“对话”的不少专家和学生平时就在梨树“扎根”。
“来这儿4年了,每年我和其他同学要回老家过年时,当地村民都不舍得让我们走,我感谢有实验站和双向研讨会,把我们和村民的心紧紧相连。”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博士三年级的刘涛说。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成立后,一批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被吸引,不少博士、硕士生更是以梨树为家。他们通过“梨树黑土地”平台,在全国推进黑土地利用和保护中率先破题,也赢得越来越多农民的信赖。
梨树县种粮大户卢伟告诉记者,从2013年起他就参加了“梨树模式”研讨会。每年春耕之前专家们就过来给他们指导,在田间管理期间,专家也时刻和他们在一起,只要有问题,一个电话就能随时联系上。
“今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米国华为我们推行了一款条耕机,发生春旱时,通过一次播种就可长出全苗。前几年黏虫大爆发时,也是科技专家和大学生们提前预测,使我们提前预防,保证了粮食丰收。”卢伟说。
“农民不断实践,再配合专家指导,双方相互碰撞,专家听到更多农民的声音,农民也能获得更好的收成。”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农民 专家 梨树县 中国 农业大学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