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到生活里刨文学创作的“金刚钻”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编剧唐栋谈话剧《柳青》的创作
人民政协网北京4月15日电 (记者 郭海瑾)近日,话剧《柳青》全国巡演首场演出在京拉开帷幕。《柳青》讲述了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一住就是14年。14年生活的丰厚积累,成就了柳青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品格,也成就了鸿篇巨著《创业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柳青,特别是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谈到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时,对柳青“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生活实践与创作追求给予高度的评价。话剧《柳青》的剧本由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作家唐栋撰写。本期文化周刊采访唐栋委员,请他谈谈创作《柳青》的前前后后。
一个人、一部书、一份情感
文化周刊:当初您接到要创作话剧《柳青》的邀请,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唐栋:去年年初的一天,我接到西安话剧院院长打来的电话,问我能不能把手头的事放一放,先给他们写一部关于作家柳青的话剧。我一听是写柳青,职业的敏感让我在那一瞬间意识到这是个好题材,便当即答应了。
文化周刊:创作话剧《柳青》,您认为您的优势在哪里?创作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
唐栋:在17岁之前,陕西关中也是我生活的地方,熟悉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这与柳青当时所生活的地方、所处的环境和他在《创业史》中所描写的场景大体上是相同的,我也就很能理解他对生活的那种感悟、对关中人民的那份感情。此外,他的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以及《创业史》等,在我中学时期就看过,特别是《创业史》中的一个章节《梁生宝买稻种》还被编进中学语文课本,他使用的语言、他描写的人物、他创造的形象,都深深刻在我脑海中。
一个人,一部书,这些深嵌在我少年记忆里的柳青和《创业史》,成为几十年后我创作话剧《柳青》重要的情感来源。
在动笔写《柳青》之前,我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创业史》仔细回顾了一遍,虽然只有几十万字,但我一字一句地去欣赏,把每一句话吃透,并且一边看,一边思考,一边做笔记。光看《创业史》自然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实地采风。我离开家乡也有很多年了,带着“任务”回家乡的感觉也很特别。到柳青住的皇甫村,拜谒了柳青的墓地,听村里见过柳青的老人讲柳青和他们的故事;去了柳青故居,故居已经荒废。此情此景,对我也深有触动。在采风的同时,还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尤其是柳青女儿刘可风写的《柳青传》,提供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素材。这样,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充足的资料准备融合起来,构思话剧《柳青》就顺理成章了。
文化周刊:从构思到初稿完成,这个过程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唐栋:在这三四个月里,我深深感觉到这部话剧很难写。难在哪呢?你要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们熟悉的作家,写成一部话剧,方方面面的处理难度都很大。另外,戏剧讲究戏剧冲突,那么在《柳青》这部剧中,他处在怎样的冲突中?他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他自己的内心又有怎样的矛盾?等等,要拿准这些都比较难。
在下笔之前,我列了大纲。我就想,要想将这部剧写好,必须写出柳青的“三重身份”,即作家身份、干部身份和他的农民身份。还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作家与生活的关系,作家不深入生活、不熟悉生活,就不能深刻理解和认识生活,就没办法准确地表现生活;二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柳青是干部,而且是党员干部,写柳青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写党的形象,他是个典型;三是人和时代的关系,柳青也是农民,他身边有很多农民,他们如何将自己融入那个时代,又怎样来适应那个时代,并推动时代往前发展,是需要深度挖掘的。于是,“三重身份”合为一体,就是柳青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
梳理好这些,就开始动笔了。有一天,我自己也乐了,我说这个戏怎么这么好写了?很顺当,第一稿完成也就用了20多天。后来我想,应该是我前期准备比较充足,包括资料准备、素材搜集,以及对柳青的生活地域、创作思想、文学精神的理解等都很充分,于是后期动笔就很顺利了。
“大写的人字在魂里头”
文化周刊:听说您跟柳青有过一面之缘,能简单谈谈吗?
唐栋:大约是在1967年的1月份,天气很冷。“文革”开始后,学校已经停课了,当时15岁的我,跟着同学坐着火车到了西安。一出西安火车站,就看到解放路上有一支游行队伍,锣鼓与口号声震天。最前面的一辆车上站着一个人,身上还挂了个牌子,看牌子我知道他是柳青。因为读过他的书,所以印象深刻。于是我就赶紧跟过去,仔细看发现,他是一个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老人,我就想一个大作家怎么会是这般模样?就是个农民嘛!我一直跟着慢慢往前开的车,在人群中目不转睛地仰望着他,他也不时抬起头张望着人群,有那么一会儿,他看着我,我看着他,他那双明锐而又深邃的眼睛,像一道电光直抵人心。那一瞬间,那一个眼神,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
文化周刊:除了这个眼神、这种对视,在柳青身上,打动您的地方还有哪些?
唐栋:毋庸置疑,柳青是个伟大的作家。作为晚辈,我对他的文学精神、创作理念、做人做文等方面都非常认同与赞赏。我很钦佩柳青身上的“三口气”———一是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志气。为了写《创业史》,放弃优渥的条件,辞去国家干部职务,举家搬到农村去,一住就是14年,这种志气令人钦佩。二是充盈在他生活与作品中的地气,他始终把自己的文学之根扎在泥土里,他的作品也充满了“泥土味”;三是坚持真理、不向谬误低头妥协的骨气。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创作《创业史》的进程中,经历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大跃进、四清、“文革”等运动,但他始终坚持真理,始终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始终不曾改变自己的信仰,始终坚定意志,始终昂扬向上,刚正做人。就像话剧《柳青》的结尾,快板王所唱的:“《创业史》化在命里头,困境面前不低头,一身正气硬骨头,大写的人字在魂里头……”
文化周刊:《创业史》讲述的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和农民精神风貌的故事,在今天读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您看来,这种生命力表现在哪里?
唐栋:在我看来,《创业史》的成功之处,一是柳青对时代的把握极其准确,又能真实、迅速地把那个时代描绘出来。二是他塑造了一批陕西关中农民的形象,个个入木三分,栩栩如生。对那个时代的农民形象的塑造,可以说,他是一座高峰,迄今难有人超越。三是对陕西关中农民语言的创造和应用,十分丰富,十分生动,十分漂亮,十分有味。我想这三点既是柳青对文学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的《创业史》葆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圪蹴在人民中圪蹴在泥土里
文化周刊:您的话剧《柳青》与柳青的《创业史》,二者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唐栋:在话剧中,我把《创业史》中的一些故事情节融入柳青的现实生活,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到柳青身边,让话剧和小说这两个文本取得精神上的内在联系。比如《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与话剧中的王三老汉,《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与话剧中的王家斌,《创业史》的徐改霞与话剧中的彩霞,等等,既是柳青笔下的小说人物与生活原型的关系,也是话剧中的柳青与他身边人物的关系。
文化周刊:话剧《柳青》中有没有哪些细节是贯穿始终的?有没有哪些细节又让您印象深刻?
唐栋:为了推进柳青的形象刻画和精神塑造,我在剧中贯穿了三个意象性的戏剧语汇,在剧中的表现,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一个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说陕西快书的流浪艺人“快板王”,他作为一个角色置身于剧情之中,他的“意象性”远大于“实用性”。他是剧中的“第三只眼睛”,通过他的传奇经历和快板,既想表现出时代背景下关中地域的人文风情,又可激活戏剧结构上的死角,使柳青的黄土情、人民性得以扩延。
二是柳青的“圪蹴”,圪蹴就是蹲下,这是关中农民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惯。初到皇甫村时还穿着背带裤的柳青,第一次学着庄稼人的样儿圪蹴,裤子背带就挣断了,腿脚也蹲麻了。他意识到,只有与庄稼人圪蹴在一起,方能与他们打成一片,进而走进他们心里,于是,柳青学会了圪蹴。圪蹴下,还要叼上旱烟锅,与庄稼人唠家常;圪蹴下,才有可能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与黄土地融为一体,才有可能把根深扎在这方泥土里。直至柳青晚年最后一次回皇甫村时,女儿让他坐下歇歇,他说:“让我圪蹴会儿,我好久没有在皇甫的土地上圪蹴了。”他蹲下,点上旱烟锅,深情地久久注视着滈河两岸金色的原野,眼眶里满是泪水。他已经完全融入这片土地,这个圪蹴,就是圪蹴在人民中间,圪蹴在泥土里面。这是贯穿全剧的一个细节,也是一个意象。
三是柳青的妻子马葳,每当有心结时总是对柳青说这么一句话:“我想跟你谈谈”,这句话伴随着马葳与柳青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同甘共苦的一生,承载着马葳为支持柳青的工作所经受的生活压力与艰辛,以及柳青在历次“运动”中的多舛命运给她造成的精神苦厄。然而,这句话说多了,柳青反倒没怎么在意,这不能不说是柳青的一个缺陷,有点“大男子主义”。直到晴天一声霹雳,马葳去了另一个世界,柳青终于明白了妻子为什么总是说“我想跟你谈谈”,此时他悔恨、愧疚得难以用言语表达,只能用滴血的心声喃喃自语:“马葳,我想跟你谈谈,我想跟你谈谈……”这句话作为柳青内心刻画的一种意象而贯穿到底。
文化周刊:为了写《创业史》,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这种深扎对当下文艺创作有着怎样的启示?
唐栋:柳青非常理解作家为什么要深入生活,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以这种深扎的方式来践行他的创作思想。无疑,他是成功的。他用毕生的创作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作家,只有在丰沃的生活泥土里才能刨到文学创作的“金刚钻”;文学,只有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到柳青,就是想用柳青这样的创作经历、用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民作家来表达他对作家与生活、作家与艺术、作家与时代、作家与人民、作家与使命担当的看法与希望,也就是希望作家、艺术家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与时代同步伐的精品力作。
在我看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需要把握三方面的契合。首先要有情感,情感要到,柳青身上就有,对生活的热情,对农民的热爱。二是认识要到,如何理解生活,怎样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生活,都要有清醒、准确、深刻的认识。三是深入生活,要有独到的眼光,要能发现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发现人民前进的动力源,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通往的途径。此外,文艺创作需要对生活的本质做本真的描写,才能打动人心。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文艺作品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寻求不会改变,一到细节就得真实,就得从生活中来,这是出精品力作的关键之一。
编辑:王琦玮
关键词:柳青 唐栋 创业史 话剧


第十一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在约旦拉开战幕
泰国的“牛皮之艺”
立陶宛庆祝棕枝主日
“明日之星”奏响柏林
孟加拉国迎来孟历新年
IMF总裁说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但不会陷入衰退
英国寻求进一步推迟“脱欧”
东京目黑川两岸樱花盛开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