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对话社区戒毒心理医生:接触毒品的人生活中没有目标感
对话成都肖家河街道社区戒毒心理医生李咏梅:
接触毒品的人生活中没有目标感

驻点心理专家李咏梅。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摄
成都肖家河街道位于成都高新区,目前有社区戒毒人员27人,社区康复人员27人。在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除了活跃着的社工群体外,还有几名心理医生。
2012年,肖家河街道和四川大学得觉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引入心理专家团队,心理专家至今累积接待走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300余人次。
李咏梅是这里的驻点心理专家之一,在这里两年多,她已经接触了40多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与这些戒毒康复人员的交流中,李咏梅发现,他们接触毒品的原因多是因为好奇,他们在生活中,也没有多少目标感。而毒品戒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最主要工作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评估
新京报:这份工作你做多久了?每周到社区几天?
李咏梅:我到肖家河驻点已经两年。我们的介入是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等提供心理咨询,按照双方合作协议,我们是每周来两天,现在服务范围也会扩大到普通社区居民。
新京报:这两年,你接触了多少位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
李咏梅:我一共接触了40多位,有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人员,其中一些需要服用美沙酮治疗。
新京报:你们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主要对戒毒康复人员做哪些心理辅导?
李咏梅:最主要的工作是在戒毒人员刚到社区报到时,我们对戒毒人员的状态进行一次诊断和评估,然后把数据和资料提交给禁毒社工,他们可以依据评估结果进行下一步工作。这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开始要求每月来一次,有好转的话可以两月来一次,慢慢变成半年一次甚至一年一次。我们也就按照这个节奏和禁毒社工配合。
新京报:一般需要几次心理辅导,他们才会对你们敞开心扉?
李咏梅:需要看个人。有些人一次两次就可以,但有的人需要契机才能敞开心扉。社区戒毒人员每个月会对他们进行一次尿检,这些吸毒人员也就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之后,他们就会慢慢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我们或者社区工作人员,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会更加容易。
新京报:你们在跟吸毒人员聊的时候,他们都是怎么开始接触毒品的?
李咏梅:他们大多说是朋友介绍,自己好奇。或者是在一些场合,有人吸毒,他们也就沾染上了。
新京报:这些人有什么特点?
李咏梅:这种人大多数在生活中没有更大的目标感,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活都没有目标。我们认为,没有目标感的人群,或者生活太无趣、无聊,就会寻求一点刺激,初吸的人大多数都是这样。往往有目标感的人都会在这方面有所警戒。
家里的不离不弃也很重要,如果家里人迅速放弃,那这部分人就会越滑越深,他甚至会为了吸毒再去拉别人下水。
新京报:你接触到的年纪最小的戒毒人员是多大?
李咏梅:最小的只有19岁,看起来挺痛心的,很年轻。他吸毒的原因就是好奇,跟朋友去酒吧,血气方刚的年龄,朋友怂恿一下就吸上了。他开始也不知道是毒品,一来二去,就染上了毒瘾。
新京报: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李咏梅:这个孩子家里管控得很好,强制戒毒之后在我们街道报到没多久,就迅速转移到外地了。我们会跟当地联系,保证他每个月都有尿检报告。这个19岁的孩子戒断得还可以,到现在已经3年了,可以把他从名单里去掉了。
吸毒人员心理非常脆弱
新京报:你接触的吸毒人员刚来做心理辅导时是什么状态?
李咏梅: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大部分人被家庭放弃,如果邻里知道他是吸毒者,他也会被“隔离”。
新京报:普遍来看,戒毒人员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吧?
李咏梅:非常脆弱。人们觉得他们是屡教不改,有机会就想复吸。这是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朋友,没有人认同他们。很多人一吸毒,家人朋友就会离开他,怕跟他交往过密后,影响到自己和身边的人。
新京报:你有印象深刻的例子吗?
李咏梅:我最近对一名服用美沙酮的戒毒人员印象深刻。他吸毒之后,老婆和他离婚了,只有女儿一直在鼓励他,但女儿正在出国留学。他最近主动来找我们做心理辅导,是因为女儿有段时间没给他打电话了。他自己也不敢给女儿打电话,怕女儿嫌弃他。我们就给他分析,告诉他女儿不可能嫌弃他。因为他虽然颓废过,但现在一直在坚持尿检、坚持服用美沙酮,如果女儿不相信,我们可以作证。
在跟我们聊天后,他鼓起勇气给女儿打电话了,得知女儿确实在忙一个项目,并没有忘记他。这名戒毒人员有了家庭的支持,马上恢复了精神。
新京报:那些戒毒效果好的人,都是怎么做到的?
李咏梅:这种人基本上都是家人监督做得非常好,他自己也有决心。有些戒毒人员的家人还会直接把他们“空运”到外地去,之前认识的人都不接触了,重新开始,这类人戒断效果要稍微好一点。
新京报:单纯靠吸毒人员自己努力,能够戒断毒瘾吗?
李咏梅:那些戒断好的一般都特别年轻,初次吸毒之后被强制戒毒或者社区戒毒,对身体没有构成更大的危害。但如果成瘾时间比较长,断掉就非常困难,因为对身体的伤害已经构成了。完全依靠他们自己,基本上很难戒断,戒断毒瘾本来就是一个全球性难题。
新京报:这两年你有没有遇到过完全戒断的例子?
李咏梅:可以说从心理和生理上,有成功戒断的。这部分人在戒断之后会搬离当地,重新去一个地方生活,我们也支持,因为“戒断朋友圈”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他可以在另外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尽量不让戒毒人员被社会边缘化
新京报:肖家河社区的人怎么看待戒毒康复人员?
李咏梅:目前,肖家河街道很多人开始对戒毒人员有一些认同。大家形成了一种预防机制,觉得没有影响到自己,还是可以跟他们相安无事的。虽然不是特别密切,但邻里之间还是会打招呼。如果发现戒毒人员很久没出门,邻居还会跟社区和居委会说一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戒毒人员跟我们互动,不要被社会边缘化。
新京报:目前,肖家河社区会为戒毒人员提供哪些帮助?
李咏梅:基本上社区会给戒毒康复人员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守车棚。因为有些人还有子女,能看到一点生活的希望——至少自己不行还有子女,所以他们会需要生活的保障和延续。
有一名社区戒毒人员,社区给他安排了守车棚的工作,他爸爸每天守着他,到点就赶他去吃药。他爸爸觉得自己以前没管好,所以现在对他很严格。小院的居民其实都知道,对他和他爸都蛮认可的,没有用特别异样的眼光看他。
新京报:禁毒社工每天面对戒毒康复人员,付出很多。你觉得对社工是否有必要提供心理辅导?
李咏梅:确实有必要,现在一些社工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都很大,一直面对戒毒人员,自己又没有调整的方式和方法,就难免把情绪带入到工作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这方面,每年会做一个团体讲座和不定期的沙龙,对禁毒社工、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戒毒 人员 社区 咏梅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