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从吃饱到吃好 中国端稳粮食安全的“饭碗”

(新中国70年)从吃饱到吃好 中国端稳粮食安全的“饭碗”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电 题:从吃饱到吃好 中国端稳粮食安全的“饭碗”
作者 王庆凯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安全,目前已经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
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1.3万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中国民众“吃不饱”的记忆已成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总产量仅为2000多亿斤。改革开放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中国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实现年均增长2.6%。目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口粮自给率达到100%。
“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解决好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坚持立足国内。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通过兴修水利、稳住耕地、推广农业机械化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原始局面。
谈起近十年的农业农村变化,山东省济阳区大王村农民孟先英告诉中新社记者,在粮食不断增产的同时,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有了进城打工挣钱的时间。“之前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地里除草、打药、收割、耕种。现在,种地都机械化了,那些农活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干完。”

官方数据显示,1952年全国拖拉机不到2000台,2018年达到2240万台,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达到3500万人。
纵观中国农业基本面,大国粮仓已根基牢固。“粮食生产基本面持续向好,我们有能力、有底气牢牢端稳饭碗,保障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韩长赋说。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不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更丰富。中国人从追求“吃饱”开始追求“吃好”。
70年来,中国人的肉蛋奶从匮乏到充足,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猪牛羊肉总产量6523万吨,比1952年增长18.3倍;水产品总产量6458万吨,比1949年增长143倍,极大满足了民众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吃好”不仅是食物的丰富多样,还包括食物的绿色安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指出,现在中国民众开始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出个性。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的贾贵前对这一变化深有感触。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年轻时一年到头吃的都是窝窝头,只有过年才能吃口白面馒头;如今正好相反,窝窝头成了平时合理膳食的绿色养生食品。
中国近些年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更注重粮食生产的绿色安全。“粮食安全,只有向绿色、优质转型,才能确保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绿色发展将是中国农业的主旋律。

湖南南县八一村农民陈明亮的农田已经形成稻田养虾、虾吃昆虫、粪便还田、不施肥、不打药的生态循环链,一年亩产小龙虾200斤、优质水稻1000斤,产值能上万元人民币。
“吃饱”之余追求“吃好”是中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保障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课题。越是国内外形势复杂,越要重农抓粮。”陈锡文说。(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 粮食安全 饭碗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