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家门口的扶贫“微工厂”
对于曾经背井离乡打工20年的任晏妃来说,现在从家步行五六分钟就到达上班的地方,可以说是她眼前最真实的幸福。
“以前都是到外地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公司,之前想都没想过。”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一家服装“微工厂”的工人任晏妃和记者谈起了打工的经历。今年初,准备从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堂镇红山村老家搬迁至万山区时,她想的最多的问题是:到哪里挣钱?
万山区扶贫办副主任何宇告诉记者,对于任晏妃担心的问题,万山区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建设时,扶贫、就业等部门就已经进行了谋划。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万山区通过“政企联动”,把扶贫“微工厂”建在安置点,通过办公用地补偿、解决就业补贴、岗前培训补贴等优惠政策,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机会。
旺家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罗焕楠介绍,安置点共有来自铜仁市思南、印江、石阡三个县的搬迁群众18000余人,目前已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微工厂”产业园,引进了包括服装生产、苗绣加工在内的7家公司,解决近600名搬迁群众家门口上班的问题,每人每月平均工资约2500元。
走进扶贫“微工厂”,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缝纫机前的工人忙个不停;苗绣操作台前,“绣娘”手中的针线在指尖不停翻转。
从今年3月开始,45岁的任晏妃在安置点一家服装“微工厂”上班,每个月工资有2000多元。一家6口人住在120平方米的新房里,加上在小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她感觉日子有奔头,“新房子没花钱,新工作能挣钱”。
同在服装“微工厂”上班的杨桂蓉,多的时候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发工资很准时,每个月30号就打到卡上,太干脆了!”她说。现在房子稳了、工作稳了,一家人好好打拼,努力培养孩子。
小区建工厂,农民变工人。今年2月,从思南县农村搬迁到旺家花园社区的田芬,到了一家苗绣“微工厂”上班,从此成了月月领工资的产业工人。她说,现在相当于是在家门口上班,干啥都方便。
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田芬的同事冉景芳感慨道,晴天不出汗、雨天不淋雨,现在这种上班机会真是难得,只要不懒,一家人日子肯定越来越好。她在苗绣“微工厂”上班,主要是以计件的方式拿工资,比如一朵花,绣出来就收入50元。
针对在扶贫“微工厂”上班的多数搬迁群众需要接学生等实际情况,企业每天下午在放学时段专门“调休”1小时,让社区“上班族”接孩子回家。何宇介绍,为了让大人安心上班、孩子安心学习,小区专门开设“业余课堂”,每家企业专门拿出一间房屋作为学习活动场所,由1名大中专学历以上的工作人员对孩子进行辅导。
【编辑点评:小区建工厂,农民变工人。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工厂虽微作用不微。】
关键词:家门口的扶贫“微工厂”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