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京乌协作助力3447名因残致贫人员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记者日前在乌兰察布采访了解到,在乌兰察布剩余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残致贫的人员还有3447人,他们是贫困程度最重、扶持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特困群体,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骨头”。北京市第五批赴内蒙古挂职干部、乌兰察布市委常委、副市长郑晓博表示,从现在开始,一年内将通过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康复托养等途径攻克乌兰察布深度贫困的这一最后堡垒,确保这3447名残疾人增收脱贫,在实现小康的过程中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在距离北京350公里的乌兰察布化德县,这里的30名因残致贫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他们当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农家养金鸡,敲开致富门”。原来,在北京挂职干部的牵线搭桥下,去年,北京如常集团的贫困残疾人帮扶性就业项目落户化德县,该项目由北京市东城区残联投资60万元,委托如常集团帮助化德县30名建档立卡残疾人就业。企业给他们发放不低于北京最低标准的基本工资并缴纳五险。为了避免出现养懒汉现象,如常集团联合化德县艳阳天农民合作社共同实施该项目。项目以养鸡为基础,为贫困残疾人托养户均50只蛋鸡养殖。通过“残联+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形成了输血、造血、脱贫、致富的发展链,实现了一次投入、长期滚动受益的良性循环。
来自东城区的挂职干部、化德县委常委、副县长高鹏介绍,在帮扶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中还涌现出了张利娜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张利娜是化德县一名肢体二级残疾人,在东城区残联和化德县政府的支持下,她创办了化德县残疾人创业培训中心,残疾人在培训中心可以学习掌握中国结、苏绣、丝带绣、编织、串珠、珠绣和水钻贴等多项手工艺品的加工技能。后来,她还成立了自己的启航手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编织手工汽车坐垫和中国结两大项目,目前为化德县31名因残致贫人员和9名失业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坐落在乌兰察布偏远地区的商都县距离北京380公里,孤独症儿童干预康复是该县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短板。北京市平谷区挂职干部、商都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征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积极联络平谷区残联、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会员单位“小雨滴儿童行为矫正中心”来到商都县,为孤独症儿童康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训会上,“小雨滴儿童行为矫正中心”副主任白志华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孤独症基本知识、干预理论与实际操作,把国内外最新的干预理念和方法带到了商都,并提供了具体的实操方法和材料。白志华表示,下一步将持续跟踪服务,从干预康复实践上提高商都县残联康复工作人员的水平,帮助商都县的40多个孤独症儿童走出病魔控制,让商都县因残致贫家庭充满希望和幸福。
【编辑点评:通过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康复托养等途径攻克乌兰察布深度贫困的这一最后堡垒,硬骨头也要啃。】
关键词:京乌协作助力3447名因残致贫人员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