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读图今日读图
账户被盗窃、名誉遭侵害、无端“被贷款”……AI“换脸”游戏时,你知道“丢脸”的后果吗?
风险一:“丢脸”能导致“丢钱”
当前,大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设了人脸识别登陆APP功能。“刷脸”支付甚至是远程签约等场景也越来越多见。如果用户的“脸”不安全,“钱”也将面临莫大风险。
企业通过用户协议等手段取得的用户面部识别信息面临被泄露风险。据记者了解,今年2月,国内某面部识别公司的数据库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数百万条个人信息被泄露;8月,欧洲一家公司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事件,数百万人面部识别信息被泄露……公众面部信息被滥用风险增大。
记者在一些知名网购平台输入“人脸面具”“硅胶头套”等关键词,发现有不少商户出售“人脸头套式面具”,其中一些甚至可以按客户提供照片定制。记者获知,通过3D打印等技术,“人脸面具”可以获得较高仿真度,且面部识别数据越详实仿真度越高,对以面部识别信息作为密码账户的突破力就越强。此前已有人使用3D打印面具通过某知名网络支付平台面部验证。
“贸然将自己的清晰正面照上传并授权他人进行存储或另作他用,关乎‘钱袋子’安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目前法律对“AI换脸技术”规范不足,因此保护好自己的面部信息在当下十分必要。他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快推广相关技术规范落地应用。
记者从多家已启用人脸识别功能的金融机构处了解到:当前金融机构设置的人脸识别安全等级高于智能手机相关功能,但由于不少交易场景中识别标准并不统一,因此风险仍在。多名专家建议,用户将面部识别设置为财产账户密码时,应同时设置其他验证办法,减小风险。
风险二:“丢脸”能导致“丢清白”
当前,“换脸”技术被用在一些涉嫌违法犯罪领域的情况已不少见。记者发现一些网站用“AI换脸”“换脸视频”等方式提供用知名艺人“面孔”“嫁接”出的视频。这些视频往往涉嫌色情淫秽,且难辨真假。另外,记者在QQ群和百度贴吧中以“换脸”和“换脸视频”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有不少社交群组打着“技术交流”幌子兜售此类“明星换脸”视频。
知情人告诉记者,除贩卖“换脸”非法音视频产品牟利外,一些不法分子还利用手中掌握的贷款人人脸信息,以此类技术进行非法催收活动,直接侵害贷款人人格权、名誉权,甚至滋生出敲诈勒索等其他严重犯罪活动。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换脸 记者 ai 面部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