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双辽市:“消费扶贫”俏起来

2019年10月21日 16:02 | 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崔维利 通讯员 王娜

“消费扶贫”怎么扶?双辽市有“解释权”。

对有些人来说,“消费扶贫”可能是个新词儿。可对双辽市来说,这却是一句“老话”——一个常挂在嘴边的专用词语。其源于双辽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

为了实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双辽市精准发力,开展了“消费扶贫”,即采取“以购代扶”“展销大集”“订单销售”等手段,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让“消费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又一个重要抓手。

“像实在亲戚一样!”

“王书记,这都是咱自家养的、种的,不值几个钱。我们老两口平时身体不好,你可没少跟我们操心,总往家里跑,帮着办了不少事,这钱我们真不能要。”一大早,兴隆镇连庆村的贫困户李录激动地说了一大堆话。

李录老两口今年都60多岁了,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为了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兴隆镇连庆村第一书记王锦明又到他们家买“农货”,辣椒、土豆、鸡蛋……装了一袋子后,掏出150元放在炕头上,转身出了门。李录赶紧拿着钱追了出去,却拗不过王锦明。

“‘以购代扶’模式既能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转变等靠要思想,又可以拉近我们与贫困群众之间的感情,像‘实在亲戚’一样。”王锦明告诉记者。

在新立乡双龙村,帮扶干部和村里的党员干部背着一袋袋“打包”好的马铃薯,正往大货车上装——他们这是帮助贫困户销售马铃薯。为了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双龙村选定了庭院种植马铃薯这个“产业”,于今年4月为71户贫困户发放马铃薯种苗7100斤。进入8月,经逐户走访,了解到实际总产量约为5.8万斤。为打开销路,双辽市教育局派驻的第一书记焦志桥与局里沟通,让“扶贫马铃薯”直接进了各学校的食堂,实现了户均增收600余元。以消费带效益,不仅为双龙村的贫困户解决了销售难题,也保障了学校食堂食材的安全和品质,实现了互利双赢。

“消费扶贫”好处多多,双辽市决意让其俏起来。他们高位操作、统筹谋划,组织包保单位、包扶干部进村入户购买“农货”。截至目前,双辽市有2156人次参与购买贫困户农产品,总金额达31.375万元。

“这个大集可真好!”

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开镰在即,农民扭起了大秧歌,喜迎丰收节。在双辽市首届消费扶贫农产品展销会上,贫困户种植的各种各样的“原生态”农产品吸引了许多人争相购买。土豆、茄子、辣椒、葡萄、南瓜、豆角、玉米、高粱,还有自家产的鸡鸭、鹅蛋,自家养的鸡鸭鹅猪羊……

“天气炎热,买些葡萄放在冰箱里,孩子可喜欢吃了。这次我一下买了100元的葡萄,还买了不少鸡蛋。”双辽市民张女士笑盈盈地告诉记者,她喜欢扶贫展销会,“这个大集可真好!不仅能买到放心的农副产品,还能为贫困户奉献点儿爱心,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扶贫大集”是双辽开展“消费扶贫”的又一创新。从党政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群众,社会各界都用行动支持着“消费扶贫”。据统计,扶贫展销会举办仅一天半,销售总额就达到了21万余元。2019年以来,双辽市共组织各类“扶贫大集”10余次,销售农副产品总额近70万元。

“这一大单正当时!”

既要脱贫,更要致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双辽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抓手,一批“名牌”涌现出来,巨兴奔面、笨榨豆油、太平泥鳅、双龙红公鸡、天兴黑豆、双英花生、向阳小米、孟益地瓜、金沟大米……贫困群众享受到“产业”的回报。

“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息息相关,节点就是融入大市场,“有水快流”。

今年,双辽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搭建农产品消费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

在双辽市首届消费扶贫农产品展销会上,经双辽创业联盟协会与中国中小企业商会、北京元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马来西亚出口商协会等5家企业磋商,最终达成了农产品销往马来西亚的协议,打通了外销渠道。“穿针引线”的双辽创业联盟协会负责人兴奋地表示:“这一大单正当时!”

此外,王奔镇巨兴村、双河家庭农场、智联农业有限公司、双英种业有限公司等参展单位,还分别与辽宁新民酸菜厂、双辽万帮农业有限公司、四平宇泽商贸公司、北京文凤创业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现场签约金额超1000万元。

关键词:“消费扶贫”俏起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