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广西:扶贫拔穷根,就业是造血“干细胞”
10月17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就业助脱贫工作新闻发布会。据《广西日报》报道,我区不断加大就业创业扶贫力度,切实帮助一批贫困劳动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增加了劳务性收入。据统计,脱贫攻坚以来,全区已有223.61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发挥了“造血式”扶贫在打赢全区脱贫攻坚战中的关键作用。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质量。
贫困群众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最直接地涉及扶贫就业及贫困人口的后续发展问题,必须在扶贫攻坚整个过程中,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协调各方。
把扶贫就业作为拔穷根的造血“干细胞”,借力借助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绿色消费的升级、健康养生理念的实践等,把扶贫就业工作融合嵌入其中,互通有无,扶贫脱贫的基础才会更牢靠,贫困群众脱贫之后迈向未来的步履,才会更有信心,有底气有力量。
事实上,广西已基本建成了“区、市、县、乡镇、村”五级联通的公共就业社保服务体系。截至今年8月,全区共有11.6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了各级各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全区易地扶贫搬迁16万余户、劳动力41.9万人,已实现就业27.41万人;各级人社部门建设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达2794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9.14万人;为万余名2019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发放1738万元求职创业补贴,支持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
仅就广西目前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来讲,扶贫就业确已做了大量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扶贫就业成绩非常不易。
然而,从国务院扶贫办反馈的我区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来看,扶贫就业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后续帮扶缺乏针对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产业、就业配套功能不足;又比如,产业扶贫有待加强,一些地方产业扶贫项目推进慢,产业支撑不足、产业链条较短、抗风险能力不强;再比如,部分地区技术培训中政府引导不够,产业发展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与贫困户得益联结不够紧密,等等。
扶贫就业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自然是今后需要加力推进解决的。脱贫攻坚诸项任务中,扶贫就业是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稳定的生活收入、垫实发展生产的生活基础、增强创业信心勇气的关键。实现就业,家有“余粮”,心里不慌,才谈得上家庭远景的规划,比如支持孩子上学接受教育等,也才会认真对待扶贫职业技能培训。如此持续造血,逐渐开阔视野,慢慢增强信心,立志拔除穷根,积极谋划生产,自信迈步小康。脱贫群众实现后续更好发展,我们的扶贫减贫大业,才能有底气再向前。
一人就业,可实现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拔穷根“造血”的关键,当以扶贫就业为重。我区贫困地区多数都是工业较不发达地区,交通环境相对滞后,但自然环境受现代工业生产污染少,当地农副土特产品虽然产量少、生产分散,却胜在其绿色、有机、康养的声名,正契合了新常态下的消费升级需求,其原生态的自然、人文生活状态,也正是绿色旅游的发展热点。
转换思维,变革观念,寻找扶的切入角度和着力点,我们就能够拿稳撬动贫与困的那根杠杆,加速扶贫就业拔除穷根,共赴小康。
关键词:扶贫拔穷根,就业是造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