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退掉贫困 换来生机——山西退耕还林20年来持续推进生态改善
新华社太原11月19日电题:退掉贫困 换来生机——山西退耕还林20年来持续推进生态改善
新华社记者王飞航
初冬时节,行走在晋西北岚县界河口镇会里村一带,处处可见挺拔的小油松,仿佛给黄土地穿了一层“绿衣裳”。“过去,我们会为种在地里的庄稼能不能有收成担忧。现在退了地种上树,我们的收入就有了保障。”会里村贫困户贾引明说。
让贾引明受益的正是山西省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开始,山西省在黄河流域试点退耕还林,截至2018年,山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30.3万亩,惠及农户153万户547万人。
站在山西省闻喜县郭家庄镇陈家庄村的制高点望去,四周58个磨盘岭尽被绿荫覆盖。闻喜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县3688个磨盘岭星罗棋布、2600条沟壑纵横交错,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初,全县林地面积仅15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不足10%,水土流失严重。如今,全县以退耕还林为重点营造生态林17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云龙表示,从昔日“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到今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退耕还林工程通过一退一还,搭起了三晋大地的生态骨架,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从工程实施之初的13.29%增加到20.50%,森林面积由3094.5万亩提高到4816.35万亩。
山西气象部门的监测,再次证明了退耕还林的显著成效:2001年至2017年,全省年均降水量达496毫米,比常年平均多28毫米;地下水位不断上升,部分水源地年均上升2米以上。2018年,山西植被生态较2000年至2018年平均水平增加了8%,为2000年以来最大值。
“退耕还林工程显著地改善了山西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地、通道两侧等重要区位的生态状况,破解了一些地区‘生态不美好,环境不留人,儿孙不回家,老大徒伤悲’的困局,让太行山林木葱郁,让吕梁山花果缤纷,让汾河水流欢畅……”山西省造林局局长张文东说。
在生态治理的前提下,保障群众收益是重要环节。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山西省一直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引导农户大力发展经济林,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农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退耕农户增加资产性收入。
前一轮退耕还林,山西省退耕户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905.61元提高到2014年的6746.87元,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新一轮退耕还林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对10个深度贫困县实行退耕还林任务全覆盖,累计安排58个贫困县退耕还林任务340.54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92.5%,实现贫困户户均获得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000元以上。
山西省还在贫困县成立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通过让贫困群众获得劳务收入来提高大家退耕还林的积极性。2018年全省58个贫困县的2563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共获得劳务收入8.5亿元,其中5.2万名贫困社员获得劳务收入近4亿元,人均增收7000余元。
山西省岚县新一轮退耕还林11.5万亩,其中沙棘林就占10万亩。岚县王狮乡蛤蟆神村贫困户王明珍两口子都在当地的造林专业合作社打工,主要从事沙棘苗的抚育、栽植、除草、喷药等日常工作,去年收入3.5万元左右。
张云龙表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西通过两轮退耕还林工程证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今,昔日生态脆弱的吕梁山已形成了百花迎春、绿荫护夏、硕果映秋、松柏伴冬的四季景观,绿色汾河春季万紫千红、秋季层林尽染……这是山西退耕还林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等波澜壮阔的实践,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山西退耕还林20年来持续推进生态改善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