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图说新闻 图说新闻
简阳市飞龙乡:花盆里的致富经
“这是茼蒿菜,这是菠菜,现在还在育苗阶段,育苗完成后把它们栽进小盆里,长到一定大小,就能上架销售了。”走进位于简阳市飞龙乡协义村的一排排大棚里,这里的蔬菜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棚里的蔬菜不是直接栽在土里,而是栽在一个个小盆里,像花店里整齐摆放的小盆栽,十分可爱。

李蒋德(右)与村民一起查看盆栽生长情况
创意——蔬菜种进花盆
把这样的创意引进协义村的,正是一位80后小伙——李蒋德,一下车,李蒋德便迫不及待地领着记者钻进大棚,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在地上摆放着的盆栽蔬菜来。
“传统农业采取‘土培’方式种植,蔬菜生于土壤之中,而土壤自带多种病菌,蔬菜不可避免地要患霜霉病、软腐病、炭疽病等疾病,使用农药虽可降低发病率,但农药叶面残留成了无法解决的难题。”李蒋德说,在沿海地区工作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盆栽蔬菜这种新型种植模式,即在大棚里铺设地膜,让蔬菜与土壤完全隔绝,实现农产品无公害。同时,盆栽蔬菜采用进口有机质培育,土壤里面增加了草木灰、动物粪便等进行发酵烘干形成的有机质,能满足蔬菜生产所需的营养成分。
记者在大棚里看到,大棚内上方挂有黄色的纸和黄色的球状物,上面粘了很多小虫,李蒋德说,这是专门设置的粘虫板和粘虫球,用来诱杀害虫雌体,杜绝害虫繁殖,减少农药的使用,保证蔬菜生产过程纯绿色。
在李蒋德看来,盆栽蔬菜最大的优势是兼具观赏性和食用性。对普通市民来说,在自家的阳台上摆放一盆翠绿的盆栽蔬菜,不但可以起到观赏作用,愉悦心情,还可以不定期采摘下来,甚至重复采摘,让市民体验农事种养乐趣、满足餐桌需求。而对餐饮机构来说,盆栽蔬菜严格按照绿色蔬菜生产标准,不使用农药,采用有机质栽培,更加安全、健康。同时,盆栽蔬菜随土运输、现吃现摘,保证了蔬菜的新鲜感,提升了客户的体验感。
亲情——带动家乡发展
是什么让一个在外创业并已经开办公司的80后小伙有了返乡的想法?李蒋德说,是亲情。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李蒋德想给父母更多的陪伴,同时,也想带动家乡的产业发展。李蒋德是飞龙乡和义村人,虽常年在深圳发展,但近年来每次回到家乡,都觉得家乡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这给他返乡创业增添了不少信心。
2018年3月,李蒋德回到飞龙乡组织近20名当地农民建立简阳市桃李春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创业团队,承包530亩土地从事农业生态种养殖项目开发。现目前发展项目有稻虾、稻蛙养殖场共40亩,养殖鱼塘30亩,羊肚菌种植基地50亩,金花葵种植基地40亩,大棚盆栽活体蔬菜项目35亩,进口大丽花种植20亩,其它小麦、大豆等传统农副业项目上百亩,以及面积300平方米大小的羊肚菌制种车间,开展生态采摘、餐饮供给、农特商品包装等业务。
“刚回乡的时候,没有想象中顺利。”李蒋德说,首先,流转土地就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村民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更没有听说过盆栽蔬菜这种种植方法。不少村民对盆栽蔬菜项目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一个年轻小伙子,又没有种地经验,这不是胡搞吗?于是,李蒋德挨家挨户的上门和村民们沟通,又自掏腰包带有意向的村民去外地参观学习盆栽蔬菜的种植方法,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沟通交流,让村民们看到了这个小伙子的真诚,更看到了这种种植方式能带来更好收益的希望。
在李蒋德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盆栽蔬菜不仅种出来了,销量也越来越大,现在主要销往简阳市区、成都市区的餐饮机构、超市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种绿色无污染的盆栽蔬菜,而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每个月基本也能拿到2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收入,打消了他们心里的顾虑,积极性变得更高了。
“我回来不仅是要自己发展,还想带动家乡的产业发展,更想吸引更多的同乡回乡发展。”李蒋德说,接下来,合作社准备向农旅产业结合发展,建立一个种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综合园区。园区现已初具雏形,未来可以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亲子旅游等相关活动。李蒋德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家乡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周晗露 李珂雨)
关键词:花盆里的致富经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