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万众一心战疫必胜>各地动态 各地动态
探营上城埭“茶村”
本报记者 李宏
“我昨天从安徽亳州来,休息了一个晚上,今天天气非常好,阳光充足适合采背阳先发芽茶,所以我们几个人先试采一小部分茶,准备过几天大规模开采。”来自安徽亳州的刘师傅说。
3月15日下午3:40分,记者驱车前往15公里外的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上城埭村茶场。一到村口便看到防疫情检查站,经过测体温、出示健康码后才能放行。
跟着西湖龙井炒茶师傅陈立新夫妻俩爬上了白龙潭水库旁边的茶山,替大家先闻闻这头茬的龙井香气。
从留四路转入龙坞上城埭村山路,就能看到一陇陇绿油油的茶田。陈师傅一边走一边说:“其实,现在,大部分的芽都还没长好,真正大规模采摘还要等上几天。”
到了半山腰,陈师傅让记者转身往后看,远远能望见钱塘江,“我们这里的茶园是正面对着钱塘江的,这种风景独此一处。”
十几分钟时间,登到山顶。陈师傅指着面对南阳钱塘江方向的整片茶田说:“今年的采摘和往年很不一样,往年都是向阳面的茶树芽长得快。今年反过来了,先发芽的都是在背阳面的茶树上。去年秋季干旱,向阳面的茶树都缺水,普遍比背阳面长得慢了三五天。”
另外,相比去年3月17日开始零星采摘,“暖冬”的因素,让今年的采摘提前了一周左右,“往年采茶时,我们是看不到玉兰花的。没想到,今年茶还没大面积开采,玉兰都开得漂亮了。”
在茶园里转了一圈,记者看到,龙井43号的一些茶树上,覆着一层鲜嫩的绿色,这些都是新长出来的茶芽。比龙井43号晚一些的群体种,大部分的茶芽还在小萌芽的状态,“今年龙井43好些长得快,芽头冒出2-3厘米,肯定是要采掉的,否则就长过头。品质顶级的龙井,芽头不能太长的,成品干茶长度1.8到2.5厘米左右。”
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上城埭村陈立新师傅说,"早、嫩、勤"三要素是龙井茶开采的关键,现在龙井茶采摘必须要达到2.5公分以上,以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为主,要保证鲜爽度和香气。采茶工每天去山里挑选,以采大留小的方式,达到采摘标准的就摘掉。
现在的顶芽究竟怎么采?“这个时候,能采的芽少。你要去茶园一棵棵转过来,睁大眼睛仔细找,挺费眼力的。”背着小箩筐的杨洋把采下来的茶芽放在手心,细心介绍起来:“最佳的是一芽一叶,没有鱼叶、隔冬叶,不带结节,鲜叶长度1.8至2.8厘米左右。一芽二叶的,现在比较少。”
茶人要出好茶,就要时刻了解天气的变化。村里的炒茶老师傅杜天顺告诉记者,去年的旱情,让今年的茶树普遍瘦弱些,估计会对产量有些影响,不过香气可能会更浓。
正与杜师傅聊着,记者在水库附近山上碰到来自安徽的采茶工孙大姐——戴着草帽、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地来采茶。
“早采3天是个宝,晚采3天便成草。”这句老话,也只有老茶人心里最懂。一个下午时间,孙姐转了两个地方,采下了大约五两的鲜叶,心满意足。
杜天顺师傅说,头茬的顶芽就是量少,基本上优质的鲜叶,一次能采下四五两的量差不多了。
一斤西湖龙井,就一般需要4.3到4.5斤的青叶。这其中,青叶采摘、鲜叶摊放,杀青、分筛、回潮、辉锅、分筛、挺长头、归堆、收灰等,每一道工序,都得讲究,才能生产出上好的西湖龙井。炒一斤干茶,全手工要8个小时。
杜天顺师傅的工作室里,三口炒茶锅摆放整齐,蓄势待发。今年情况特殊,他们的炒茶锅打算开四口,让大家隔开一点空间。
都说“明前顶芽贵如金”。头茬的明前茶,价格都是很贵的。今年的价格,杜天顺师傅说还不好说,但近几年,西湖龙井的价格整体是比较平稳的,“今年人工的成本可能会上去一些,现在还不明朗。”
杜师傅说,好多老客都主动来预约了,他也都和大家约好了,因为疫情来不了现场的,他都会寄过去。这段时间,他就多录点视频发过去,让老客们放心。
傍晚6:50左右,记者即将离开上城埭村时,在村口看到又一辆大巴车满载着从安徽蒙城来的40名采茶工。她们经过严格的身体健康检查,组织者把每人的健康码和身份证核对齐后集中安排到村里的每户村民家,她们要为18日的大规模采茶准备着。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上城埭村除了龙井茶、民宿经济能够给全村人带来了富裕,而且村民文化搞得红红火火,村民们不仅仅满足茶叶带来的好生活,更是让这个富裕的茶村有了更多精神追求。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师傅 上城 龙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