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古胜村逆袭记
记者 吕慎 章正 黄小异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素朴镇有个古胜村,这里曾经找不到一棵大树、一块水田,荒山秃岭、岩石裸露,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打光棍的人特别多,是出了名的“和尚坡”。从2006年起,通过修复石山、退耕还林,因地制宜种果树,发展生态型高效循环种养农业,这里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十几年时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9.68%,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1000元。古胜村实现“逆袭”,成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生态发展示范村。
山穷水浊疑无路
“当初确定古胜村就是冲着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又极具代表性。”中科院地理所教授、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农业水利组组长王旭说,为了探索研究我国西南喀斯特岩溶山区农村的自我发展道路,最终选择了古胜村作为示范点,并被纳入了国家星火计划。
当时古胜村是国家一类贫困村,石漠化率将近90%,因为坡耕地太少、太破碎,以致无法丈量计算人均耕地面积,只能靠一年收了几筐苞谷来推算。全村的657名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就有568人。不仅山穷,而且水浊,土地本已瘠薄,每年每平方公里还要向山下的六广河输送3500多吨泥沙。
“种一年庄稼收不了半年粮,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吃水要到一公里以外去挑。那日子真遭罪啊!”古胜村村支书冯长书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粮食不够吃,就跑到河对面的修文县去借,借100斤还120斤。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冯长书说那时候他感觉看不到希望,很多村民都想着逃离这地方。
再任由传统生产方式继续,不出几年,瘠薄的土层会流失殆尽,全村再无可耕之地,古胜也将人去村空,彻底消失。面对生态危机,专家开出了药方:“因地制宜高海拔自然恢复,中海拔退耕还林,低海拔种经果林。”一条生态治理、发展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出现在眼前。
“五皮”干部种果树
“古胜村的第一桶金来自高效种养循环农业。”王旭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补贴资金植树造林够用,但经果林发展周期长,还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这笔钱要靠古胜自己赚!专家们不仅给他们指路,还通过星火项目购买种子、苗木落实到示范户。
古胜村海拔高差大,靠近河谷的坡地水热条件好,适合种植甜糯玉米,这种玉米生长期短,只要80天。专家组从北京引进良种,一季每亩收入就有8000元。更重要的是鲜秸秆富含糖分,是发展肉牛养殖的上好饲料。一头肉牛养殖250天以上,每头牛纯收入5000元左右,牛粪再给果树施肥。就这样,退耕还林的头5年,循环农业种养模式的示范推广,加快了脱贫速度,积累了撬动古胜村绿色转型自我发展的资金。
“果树又不管吃饭,种来搞哪样?”村民陈国兵是反对发展经果林的许多村民中的一个,如今找地种果树的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当年的话折射出要改变一种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谈何容易。
“真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走破脚板皮。”回想起动员老百姓种果树的那段经历,冯长书戏称:“我们都成了‘五皮’干部。”他在村民大会上表态:“我们不仅要种果树,还要吃果树,十亩苞谷抵不了一亩经果,你们尽管种,卖不出去背到我家来!”
为了让群众打消后顾之忧,放弃贵阳的工作回到村里当干部的冯长书带领大家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镇里投资,村里投劳,干部群众苦战8个月,打通了连接15个村民组的毛路。
在“五皮”干部们示范带动和说服动员下,2007年开始,全村多数老百姓在自家地里陆续种上了樱桃、枇杷、李子、桃子、杨梅、板栗、核桃等果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古胜村仅樱桃一项就有1090亩,年收入1800多万元。全村经果林总面积达到3100亩,每家每户都有经果林。累计退耕还林3038.5亩,石漠化治理710亩,生态林自然恢复3400亩,水土流失量减少到每平方公里30吨。2019年,全村2297人,人均收入11000元,十几年增了十几倍。村集体经济也超过了百万元。如今古胜村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油路进村,村民建起新房,修建了游船码头,购置了游船,六广河边村民经济条件和生存环境改善了,利用绿水青山和3000余亩果树,发展乡村采摘观光旅游,迈上了生态发展道路。古胜村在2006年前仅出过1个大学生,2006年到2019年,古胜村已经有87名青年考上了大学,成了古胜人的骄傲。
脱胎换骨成示范
来到村民陈万才家,24岁的儿媳妇卞少艳抱着孩子热情招呼我们进屋。“公爹去给村民教果树种植技术了,我老公在修路的工地上开挖机。”说起家里的收入,卞少艳不好意思地说:“大账得问公爹,我只知道上个月带着孩子在家门口卖樱桃收入了3000多元。”一旁的冯支书说,他家有15亩果园,仅这一项一年收入就有15万元左右,再加上儿子陈江红的劳务收入,这个五口之家一年收入不会低于20万元。“我家可不算村里的富裕户。”看记者有些吃惊,卞少艳笑着说:“就说隔壁的叔叔家,果园不比我家少,林下养了3000多只跑山鸡,院坝里还建了烤酒坊,您算算他家收入得多少?”
年轻人在村里待得住吗?卞少艳说,村里几乎家家都有车,贵州早已实现县县通高速,进城回乡都方便,年轻人基本是两头忙,外面有工作,家里有活干。据了解,这些年,古胜村全靠外出务工营生的村民逐年减少,目前已不足100人。乡村旅游促进了村容村貌提升,家家户户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村没人乱扔垃圾,我带着孩子晚上都不用锁门。”卞少艳自豪地说。
“可别小看这么一个村子,古胜村的自我发展路径和研究成果,影响着毕节试验区乃至整个西南岩溶山区的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呢!”王旭教授说,作为岩溶山区生态现代化和高效农业的试验点和示范村,10多年来古胜村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提交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建议,为国家修改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也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农村解决“三农”和脱贫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自我发展的道路。“古胜村没有大规模投入,更没有特别的优势,这个村子能做到的,整个西南地区的农村基本都可以做到,因此,推广价值极高。”
王旭教授撰写的《古胜新村赋》立在村头,结尾写道:“今日古胜村,绿水青山,脱胎转型奔小康,喜得家和万事兴,成果初彰显,聚力创辉煌。”
(本报记者 吕慎 章正 黄小异)
关键词:古胜村逆袭记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