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图说新闻 图说新闻
贵州:“产业革命”助力山区摆脱贫困

5月26日,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的村民在搬运种螺。
今年3月以来,贵州省从江县启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结合当地梯田环境,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加榜乡加车、党扭、加页等村实施田螺养殖项目。在田螺养殖过程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政府统一向龙头公司采购种螺交给合作社,合作社根据贫困户水田规模和意愿发放种螺,同时公司技术人员入村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田螺收获时再由合作社对接种螺公司统一上门按保底价回收,解除了贫困户养殖和销售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拓宽山区群众脱贫增收渠道。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新华社贵阳7月22日电(记者刘智强)“过去种玉米,现在改种中药材,收入翻了好几倍。”说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最近忙着在地里采挖太子参的彭德建深有感触。
彭德建家住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马场坪村,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两年在政府的鼓励下流转25亩土地种起了太子参,顺利脱贫。
如今,走进马场坪村,家家户户院坝中搭建起的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彭德建告诉记者,搭建大棚是为了晾晒太子参,近两年这些大棚成了村里一道新的风景线。
“一亩太子参纯收入大概在5000元到8000元。”彭德建说,因本村土地不够用,他选择到相邻的余庆县租地种植太子参,去年纯收入10多万元。
近两年,为让贫瘠的山林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贵州启动农村“产业革命”,大力调减低效传统作物,重点发展蔬菜、茶、食用菌、中药材、辣椒、石斛等12个特色优势产业。
“各地闻令而动,马场坪也不甘落后。”马场坪村村支书赵国清介绍,经过两年多的产业结构调整,太子参已成为马场坪村的支柱产业,全村一共10885亩土地,太子参种植面积就有6300亩,“2019年,单是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给采挖工的工钱就达1000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州园林水果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8.2%,中药材产值增长26.9%,茶叶产值增长25.9%,蔬菜产值增长9.7%。
特色产业唤醒了沉寂的土地,贵州农业产业发展正由“粗放量小”转向“集约规模”,一条产业发展新路越发清晰。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目前尚未脱贫的9个贫困县之一。曾经,农民习惯于种玉米、土豆等低效作物。近年来,威宁结合自身高寒特点,选育10余个优良蔬菜品种,推广一年三季高效种植模式。
40万亩,这是威宁县目前蔬菜基地的总面积。2019年,在威宁县五里岗街道,一个占地1465亩的现代农业物流园开始建设。项目分三期建成,建成后将是一个集分拣、包装、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物流园,可带动威宁40万亩订单农业发展。
截至今年6月,贵州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和对口帮扶城市累计建成138个贵州绿色农产品省外分销中心。六盘水、毕节等六个市州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二级供应中心,省内57个农产品生产主体获得粤港澳大湾区直供基地认证。
记者从贵州省统计局了解到,今年1至5月,贵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销率达94.4%。一个个百香果变成了甜果脯,一颗颗金刺梨酿成了刺梨汁,一把把红辣椒制取出了辣红素。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何光前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贵州12个特色优势产业经营主体已有25845家,农民合作社70313个,他们正在与贫困山区群众一道舞活农业产业链,一同摆脱贫困、迈入小康。
关键词:“产业革命”助力山区摆脱贫困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