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图说新闻 图说新闻
一个农妇带一群“老篾匠”闯出一片天

张仕慧展示竹编产品。本报记者欧甸丘摄
本报记者欧甸丘
面前这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皮肤黝黑、身材矮小、眼神透亮,浑身散发出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她家厢房里摆着一个两米高、三米宽的书架,上面放满了近年获得的各类荣誉奖章。最让她觉得珍贵的是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贵州省授予的“贵州省文明家庭”。
最让她骄傲的是,凭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热忱和精明的头脑,她带着30多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农村篾匠闯出了一片天空。
她是贵州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致富带头人——张仕慧。
重拾“古董”
石阡产竹,但长久以来,广袤的竹材资源是一笔沉睡的资产,直到2013年,才迎来了“伯乐”——张仕慧。
“那年,县里决定打造茶叶大县。采茶需要背篓和篮子,晒茶需要簸箕和茶盘,我预见到未来几年肯定需要大量这类竹产品。”张仕慧说。
如今,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篾匠行当也日渐没落。张仕慧费尽心力才联络到石阡县、思南县的33个篾匠,组成了一个竹编合作社。彼时年龄最大的篾匠已经79岁,最小的也有62岁。张仕慧负责接单,然后由旗下的篾匠负责编织。
为了开拓市场,张仕慧经常带着竹艺品样本到各地推销。“在茅台镇的一家酒厂推销竹制的瓶装酒包装篮,客户一下子就定制了20万只,价格每只2.8元,一张订单足够‘吃’好几年了。”张仕慧说,以2.5元/只的价格从篾匠师傅那里收过来,每只赚3角钱卖出去。
大订单不常有的时候,张仕慧便运着编出的背篓、篮子等,往返于各个赶场的地方叫卖。“以每只52元的价格从篾匠手中收过来,拿上街卖55元一只。”张仕慧说。
张仕慧家厢房里,一个超大货架上存放着近30种竹编产品的样本,包括茶盘、果篮、背篓、针线盒等产品。“这些竹编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实用的范畴,有的顾客把它当成一种艺术品来欣赏,买去当摆设,或者给小朋友玩。”龙塘镇党委书记张忠淳说。
精致的竹艺,伴随诚实的经营,让张仕慧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屯村产篾器的名声也像长了腿一样跑到了外地。“印江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老板来找我,希望按照他们的设计编织黑木耳包装篮;重庆一家水果农场的老板来找我,希望帮他们编织果篮。”张仕慧就这样慢慢构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
2014年,在距离自家房子不到300米处,张仕慧投资近20万元,建设了近300平方米的厂房,同时注册成立了“石阡县龙塘镇慧萍竹韵编织厂”。厂房里,竹片加工机、烘烤机、劈竹机等设备一应俱全,竹材堆放区、产品储存区、产品加工区分布在不同的角落。“唯独编织这个环节没法用机器完成,技术含量太高,扩大产能只能依靠培养徒弟。”张仕慧说。
但培养篾匠徒弟的过程并不顺利,张仕慧发动20多个老师傅带徒弟,但几乎没有能够学成功的。“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少数在家的年轻人学这门手艺嫌累,嫌来钱慢。带的徒弟才学了一个月,便坚持不下去,外出打工去了。”大屯村69岁的老篾匠周绍禄一边织着箩筐,一边惋惜地说:“这门手艺怕是要成‘绝技’了。”
三度学技
2014年,一位来视察竹编创业基地的省领导指着满地堆积的竹子边角料、废料问:“你们这些东西怎么处理?”
张仕慧说:“当柴火烧,可以煮饭。”
这位省领导说:“太浪费了,建议你试着用这些废料去种植竹荪菌。”那是张仕慧第一次听到竹荪菌这个名字。
张仕慧从朋友那里获悉福建生产竹荪菌,便决定以考察名义去“偷学”技术。第一次去福建考察,她在福建的一家竹荪菌生产基地待了近十天,基本搞清楚了竹荪菌的生产流程。自认为掌握了竹荪菌种植技术的张仕慧,立即从当地购买了原种拿回石阡试种。
第一年投资10万元,流转了十多亩田地,把竹编厂的边角废料粉碎成竹粉作底肥,把从福建购来的原种全部种植下去,但最终一个竹荪菌都没有长出来。
碰了壁的张仕慧硬着头皮第二次到福建“取经”。有技术人员告诉她:“竹荪菌喜阴,福建的竹荪菌都是种在大棚里,避免阳光直射,你种在露天的田里,当然种不出菌子来。”这位技术人员建议,在田间露天种植竹荪菌的时候,在土壤上面盖上一层稻草,为竹荪菌生长创造一个阴凉的生长环境。
自以为取得“真经”的张仕慧回到石阡之后,又投资了10万元,试种了十多亩竹荪菌,同时吸取上次教训,在种下种子后的田地里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然而,这一年10多亩田地里长出的竹荪菌全部收拢来不足1公斤。
再次失败,让张仕慧几乎掏空了家底,前所未有的压力扑面而来。张仕慧第三次踏上了到福建学习的征途。“有位资深技术员同情我的遭遇,叫我把石阡当地的水、土壤样本寄给他,他免费帮我检测水、土壤样本是否适合种植竹荪菌。”张仕慧说。
检测结果显示适合种植竹荪菌之后,那位资深技术员又指导张仕慧去一家专门生产竹荪菌菌种的企业,根据水、土壤样本检测数据和石阡当地气候环境培育出合适菌种。2018年,拿着新培育出来的菌种,张仕慧在村里的老茶园里套种了36亩竹荪菌。当年竹荪菌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鲜菌700斤左右,基本达到了正常收获水平。
张仕慧算了一笔明细账:10斤鲜菌可制作成1斤干菌,每斤干菌的批发价200元,每亩竹荪菌的收入达到14000元;种植一亩竹荪菌的成本包括种子费、栽种与采摘的人工费、加工费,共计5000元左右,每亩的纯收入达到9000元左右。
竹荪菌成为了富民产业。竹荪菌的成长期在75-80天之间,采摘期长达65天。“每天早晨采摘2小时,一般劳动力可以采到20斤左右,以每斤5元的价格收购,普通劳动力每天的务工收入在100元左右。”张仕慧说。
一年试种成功,弥补了过去两年探索种植竹荪菌的亏损。
“微创富”的启示
谈起今年的经济效益,张仕慧脸上洋溢着非常满意的笑容。“今年以来,尽管受疫情影响,合作社的竹编产品还是卖出了20多万元。竹荪菌已经产出2000多斤,可喜的是今年的价格涨到了每斤320元。”张仕慧说。
竹荪菌试种成功以后,张仕慧立即转变经营思路,号召附近的村民一起种植竹荪菌,带动石阡县五德镇、中坝街道、国荣乡、龙塘镇、花桥镇5个乡镇(街道)的200多户农户先后加入到竹荪菌种植行列。“我负责提供菌种和种植投资,提供技术指导,村民拿出自己的土地种植,同时负责采摘,最后由我按照市场价格回收鲜菌,进行烘干加工及市场销售。”张仕慧说。
专家认为,在从竹编产业到竹荪菌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张仕慧代表了一种可称为“微创富”的农村产业经营思路:参与人数少,经营金额小,人均创收金额相比本地农村其他产业相对较高,立足本地资源,生产具有区域化、特色化、小众化的产品。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发展门槛低,经营方式灵活,经营风险小,容易快速转型。
关键词:一个农妇带一群“老篾匠”闯出一片天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