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扶智让贫困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
摘掉穷帽子重在扶智
原本种植苦荞、玉米、洋芋的土地,无论是改种青花椒,还是改种中草药、牧草,都让土地的经济价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中,贫困群众都死守着低附加值的农作物,不敢突破,不敢尝试?因为他们既不了解自己,又不了解别人。要让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关键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所谓了解自己,就是要让村民对本地的气候、地理、物产等情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多种农林作物中找到利润高、风险小、性价比最高的品种,这样就可以“扬长”;所谓了解别人,就是要让村民对市场行情有更加敏锐的洞察,知道别人需要什么,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价值几何,在不断波动的市场中获取更多产品溢价,这样就可以“避短”。而要做到这两点,就要不断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扶智力度,让他们拥有更实用的技术、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目光。唯有如此,贫困群众才能逐渐从“别人扶”变成“自己走”,真正摘掉穷帽子、端起金饭碗。
本报记者 柳 旭
摆脱贫困,目标是摆脱生活贫困,而前提是摆脱思想贫困和技能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这一精辟论述既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扶贫工作指明了发力方向,也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开出了一剂良方。
记者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看到,通过近些年在脱贫攻坚中的扶智与扶志,这里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变了、增收渠道多了,致富的路也越走越宽了。
青花椒的启示
思想通了,脱贫致富的路就通了
马依足乡特普洛村的田间地头到处弥漫着青花椒独特的香气,可谁能想到,这项已经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的产业,当初起步时并不顺利。
特普洛村党支部书记尔古解法告诉记者,当初为了让村里发展花椒产业,县里和乡里给村民开过很多次动员会,但响应的人寥寥无几。村民认为,人肚子饿了要吃粮食,花椒只是一种调味品,养活不了人,地里还是应该种粮食。
经过村干部挨家挨户反复讲解沟通,最终有20多户村民决定尝试种植青花椒。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敢将所有的土地都种花椒,还都留了几亩地继续种玉米等,觉得种粮食才最可靠。
“虽然当时还没有引入科技人员管护,但收效已经很明显,种花椒的村民每亩地能收200多斤,按照当时每斤25元的价格,每亩地年收入达到了五六千元,没种花椒的村民全家人一年的收入加在一起也就七八千元。”尔古解法说,看到差距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想尝试种植青花椒了。
贾巴鲁博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他对种花椒也不认可,村干部上门沟通过好多次,但他坚持“要种你们种,反正我不种”。2015年,村里免费帮他家种了几亩青花椒,2018年成功挂果,2019年收获了500多斤,每斤卖价47元,家里一下子收入了2万多元。贾巴鲁博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自留山上又开了3亩地种花椒,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如果让枝条自由生长,刮风时枝条相互摩擦反而会让果实提早脱落,降低花椒的产量,所以按时修枝剪枝很重要。”尔古解法告诉记者,刚开始时不少村民都不愿意剪枝,认为剪掉枝条太可惜,会有损失。村里组织村民到地里观摩对比,还请县农业局的专家讲解教授。村民们逐渐认识到剪枝的重要性,也学会了自己剪枝。花椒产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最难的就是让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在尔古解法看来,无论是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还是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关键是要转变思想,“思想通了,脱贫致富的路就通了。”
记者了解到,通过这些年的推广种植,目前金阳县青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02万亩,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民有300余户、10万元以上的有800余户,有12万名贫困群众靠种青花椒脱了贫。
种植滇重楼
土地产值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丝窝乡尼波洛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内,一株株六七十厘米高的植物有的傲然挺立,有的蔫头耷脑。“倒苗了。”驻村第一书记邬磊指着那些枯黄弯曲的植物说,“该收了。”
这些植物叫滇重楼,是一种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特别是块茎部分的药用价值极高,目前市场价为每斤150元,每亩产值能有30多万元。
邬磊告诉记者,刚来村里时,他发现山上有野生的重楼,村民们也知道挖重楼可以卖钱,但由于不成规模又缺乏管护,野生重楼无论生长周期、品质、产量都不理想。邬磊琢磨,既然这里海拔、气温等自然条件都适合滇重楼生长,为什么不进行规模化种植呢?后来,通过村“两委”集体研究,并报乡党委、政府同意后,村里从云南引进了产量和品质都较高的滇重楼进行种植。
邬磊介绍,种植基地现有23亩滇重楼,大部分土地是从贫困家庭流转出来的。即将收获的1分多地是2019年9月试种的,估计产值在6万元左右,由于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今后每隔一年还可以收获一次,与原来村民种洋芋、苦荞每分地二三百元的收入相比,土地产值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种植基地的黑色纱网下,贫困户土比尔者正蹲在两行滇重楼之间的排水沟里清除杂草,45岁的他目前是基地的管护员。邬磊说,基地现有3名管护员,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每年基地会拿出种植收益的10%作为他们的分红,剩余90%按照“5∶3∶2”的比例分配给村里的贫困户、村集体经济、非贫困户村民。“也就是说,管护员土比尔者可以参与两次分红。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希望像他这样的人能够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村民参与中草药种植,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邬磊说。
新思路新模式
昔日贫瘠的土地如今生机勃勃
走进依达乡瓦伍村吉克基土的家,她正坐在院子里与家人有说有笑,怀中抱着刚满一周岁的小孙子。在离家不远处由村里统一修建的牛圈内,她家养的10头牛正在哞哞叫着。
“本地黄牛最大能长到七八百斤,每头卖八九千元。新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可以长到上千斤,每头能卖近两万元,这样的收入是村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依达乡党委书记达久五萨说,高山地区土地贫瘠,以前村民只能在地里种荞麦、土豆,种一年再养地三到五年,土地利用率极低。
近几年,瓦伍村大力发展畜牧业,贫困户养牛,县里用产业扶持资金免息资助一半。村民的土地都改种牧草,燕麦草、绿肥草、白三叶草轮流种植,不再需要养地时间,极大地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割草、放牛全是贫困群众自己干,除了买牛犊的开销基本没有其他成本,特别困难的家庭还可以在农商银行申请两三万元的小额免息贷款,解决资金周转难题。
驻村第一书记白鲁发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种土豆和荞麦,最多也就解决个吃饭问题,家里的劳动力大部分时间都是闲待着。现在政府通过提供路费补助和就近就业补助等扶持政策,“产业在山上、居住在山下、挣钱在四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少村民家里除了留一个人放牛、放羊、种草,其他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村民们自我发展、改变生活的动力强了。
记者了解到,2018年瓦伍村整村脱贫出列时,村里人均纯收入只有4000多元,今年已经超过了1万元。“村里还剩下的两户贫困户今年脱贫也没有问题了。”白鲁发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0.9.25)
关键词:扶智让贫困群众走上增收致富路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