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委员故事>委员故事

李健:仍是少年

2021年03月16日 12:09 | 作者:韩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文/记者 韩雪 图/记者 姜贵东

李健: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国家一级专业社会团体《中国诗酒文化协会》副会长。

3

认识李健委员好几年了,记得第一次见面,是4年前跟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的一次调研活动中。

那是在北京飞赴湖南的航班上。我拿着登机牌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就看到我的座位旁边,早已坐定了一位难测出具体年龄的男性。平静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身着浅色衬衫、深色夹克的身形仍很瘦削。由于正低着头看手机,能看到他一头的黑发不算浓密却也均匀。能大致判断,这人在40岁到50岁之间。

坐下后攀谈了几句,知道了他的姓名,李健。说话间抓紧用手机百度了一下,52岁,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结合身份,才豁然他的年轻感从何而来。

学者尤其是高校学者,由于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普遍看起来都比较年轻。

后来,局限于他身上所附着的“理工院校”“人文社科教授”的标签,对他的采访定位始终不是很清晰。虽然一直断断续续地保持着工作联系,也直接采访过他,又时不时看到本报同事、别家同行对他的报道,还几次在全国政协协商议政活动中看到他现场发言的身影。但一直,这位学者型委员自带的话题不多,受到媒体的关注也并不算太热烈。

今年两会期间,恰好跟李健委员在同一个驻地。接触深了,发现像他这样的学者型委员身上,对各类现象看得透、对存在问题思考得深,敢说“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建议,自带着传统知识分子的率真风格。

但同时,又由于表达严谨的牵制,他的建议,虽然也上过两会热搜的榜首,却很少成为大众追捧的“爆款”。而在委员圈和学术层,他则广受欢迎。总有人能读懂他规整措辞背后的未尽之言,时常有观点相同者,主动找他交流看法。而在专委会的媒体见面会上,他是两个委员代表当中的一个,实实在在地向媒体回答委员该如何写好提案……

在驻地散步时,李健就遇到过其他界别的委员迎面走来,老远就冲他竖着大拇指,夸他的建议提得准。他们站在路边交流时,正好有日光拂过,李健的黑发中,也开始夹杂了灰白。

数十年磨一剑:这么远,那么近

李健被其他委员夸赞的那条建议,被质疑跟他的本职身份有点远。“不算远。”他自己说,“不都是学术界的事嘛。”

3月4日,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开幕当天的上午,李健在百度账号上,发布了《让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学术性本质的提案》。这个账号简介里,李健进行了实名认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不到40分钟,阅读量突破了百万。两会结束时,已经有633.2万的阅读量。其中,5.3万点赞量的背后,代表了人们的认可。

“院士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称号、荣誉称号,不是职称也不是一种职位。”提这个建议,李健经过了一番求证和论证。

不少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文件中,直接标明“院士(副部级)”的并不鲜见。比照副部级待遇给院士分房子、配车、配秘书等现象也有存在。

语速慢的李健,条分缕析地对比着两者的区别,“副部级是公务员级别中的一个简称,院士称号是一个荣誉性称号,与公务员的级别是不能画等号的。”

根据国家现行规定,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医疗保健、乘车等虽然相当于副部级,但并不是副部级,而且待遇本身,是为了促进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以保障院士的科研条件。

一次会议上,主持人介绍与会者的身份。当念到某个教授时,李健听到主持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念出了身份介绍括号中副部级这三个字。其实会前不久,李健和主持人刚刚讨论过这个话题,有着一致的观点。

再后来,李健也忍不住在心底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挂钩?”

院士称号与行政等级直接挂钩,容易滋生学术的浮躁和对头衔的追逐。而提这样的建议,是会得罪人的。

但现实环境使李健没办法不出声:“这时,正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严谨治学、潜心研究,攀登科技高峰,突破‘卡脖子’技术,建设科技强国。让院士称号真正回归荣誉性、学术性本质,是正本清源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健也从中读出了明确的讯息:国家是打算在稳基本盘的基础上布设新的重点,重点主要是在科技投入上。

“‘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2021年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这些内容,就显示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也是面对一些国家科技钳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毛泽东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同样的道理,科研规划确定了,科研人员就将起到决定因素。


编辑:张佳琪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