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师资队伍短缺、经费投入单一、信息化水平不足——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如何破?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近日,由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办,济南职业学院承办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学习贯彻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主题聚焦“优化类型特色,赋能高质量发展”,近500所高职院校的1000余名代表共商职业教育发展大计。
职教院校如何引得“金凤凰”
当下,师资队伍短缺是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如何加强职教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引得“金凤凰”前来“筑巢”,成为本次大会讨论的“高频词”。
数据显示,目前高职专任教师缺口达25.5万,“部分院校反映,受学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很难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等担任‘双师型’教师。”面对这一现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谢俐认为,教育、人社部门等要坚决打破学历和文凭的条框限制,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拓宽从行业企业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
部分院校一直在行动。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聚焦“高层次”和“应用型”两个方向,加大师资引培力度,现如今学校共引进11个技能大师,7个“全国技术能手”,应用型博士200余人,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骨干90余人。同样,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高精尖缺”领域,自2019年以来招聘引进到岗教师122名,柔性引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家级应用研发领军人才4人及其领导的创新团队3人。
随着产教融合步伐的加快,不断改革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好一批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构建校企双主体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也是“破题”的关键。几年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一直在“职场化育人”模式方面发力,该模式以面向职场需求为导向,以职场化育人环境为基础,以实施职场化教学为核心,其中,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便是该模式的重点内容。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近年来名师涌现。据介绍,院校2020年《BIM技术“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案例还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一支独大”的经费投入亟需打破
职业教育实习实训时间长,对实践环境要求高,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很难办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测算,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谢俐介绍,从投入规模看,2019年全国职业教育总投入首次突破5000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10,规模不小,但增速低于全国教育经费增长水平。从投入结构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80%。如今,仅靠财政投入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
一面是经费预算的调减,一面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成为职校发展的重要抓手。谢俐表示,要进一步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多渠道筹措经费,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
将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服务社会,并在社会开展科技培训服务,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不断探索的有效路径。据介绍,院校以浙江省“中小企业车间智能化改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承接了浙江一互联网企业的智能制造工厂项目,单项科技开发到款650万元。院校材料成型与控制智能化技术创新团队与杭州一企业联合研发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疗等领域的无缝锥管新技术、新装备,2020年企业服务到款220万元。学校还不断开发出适应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教育产品,开展社会性技术服务,目前年培训班达250个,每天培训人数在19万人以上,近四年累计社会培训服务到款额达2亿元以上。
恰逢其时搭乘信息化发展的“快车”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信息化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在此背景下,一批职业院校搭乘信息化发展的“快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圳信息职业学院瞄准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产业集群,联合领军企业共建“华为鲲鹏”等10个特色产业学院,组建涵盖人工智能等11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区域发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设153名教师的乡村振兴培训师资库,开发65门涉农在线开放课程,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融合AR、VR、智能识别等智能技术,嵌入素材库职场化资源,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依托5G云享平台实现课程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在线化、在线资源智能化,助推学习方式变革。
深刻认识信息化对职业教育的支撑作用成为本次大会的共识,与会代表表示,今后应持续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推出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一批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共同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职业教育 发展 职业 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