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锚定文化强国目标,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2021年文化创新论坛在京召开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6日电 12月5日,以“文化强国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主题的2021年文化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文化领域和城市发展领域的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宣传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全方位、多角度探讨新时代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理事长陈丽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教授主持。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致辞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张淼致辞
《锚定文化强国远景目标 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主旨报告发布
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对外展示国家文明形象,对内增强文化自信,一直以来都在全国文化建设方面起着引领示范作用。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系统厘清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北京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窗口作用,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成立了专项课题组对此进行攻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在论坛现场重磅发布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锚定文化强国远景目标 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发布《锚定文化强国远景目标 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主旨报告
于丹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坐标出发分析文化强国的内涵,认为文化强国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初心,由全民族的文化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卓越的文化创造、生产、传播能力,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四个部分构成,其本质属性涵盖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社会理想、秉持辩证思维、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创新精神等思想价值。
在准确把握文化强国本质内涵、全面梳理文化发展现状、明确达标方向的基础上,课题组以动态、全面的视角遴选出五项核心指标,分别为文化凝聚力、文化资源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涵育力。从时间维度的大历史观和空间维度的全球视野出发,结合实例盘点了北京在各个指标上已有的成绩和待提升的空间,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应充分发挥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示范和服务保障五大功能,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传播,进而展示首都独有的精神气质,彰显中华文化魅力,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北京的贡献。
主旨发言聚焦文化强国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现实问题
国内文化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推进北京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百年之变:文化强国与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强国与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数字经济与北京文博文创提质增效研究”“首善之区目标下首都公民文明素养提升”“解读城市更新行动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国际传播工作”“文化创意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与展望”等问题展开主旨发言。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首都文创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梅松强调,2017年53号文件的首创意义和支持作用,提出依托社会组织对园区的建设发展进行评估,借鉴中关村等高新园区发展的经验,从园区租赁、运营管理、持续“造血”等方面提出推进北京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祁述裕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总结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改革贯穿文化制度建构全过程、守正与创新的统一、立足于中国实际,不断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等百年文化制度建设的四个特点,同时为文化发展繁荣提出把握文化制度建构相关要素的均衡性、保持文化制度的包容性和张力、把握文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辩证看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认识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的关系五点启示,为文化强国提供有力制度体系保障。
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国新提出在“文化强国”视野下,如何完善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亟待解决的难题,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北京应率先建成包含公共图书馆体系、博物馆体系、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在内的国内“首善”、世界一流、首都特色、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魏鹏举根据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国家主题,结合2019-2021年全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新业态部分的运行情况,认为数字经济是我国文化领域实现赶超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迈入全新的数字时代,文博数字化是实现“三好”“两创”的最优选,数字经济模式将带动北京文博文创产业新增长,文博文创也将反向提升数字经济内涵品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文明礼仪研究基地主任万安伦以“建首善自京师始”说明“首善”的专属性和褒奖性意味,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和首都市民文明公约发展的历程。提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的几条具体路径: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与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养结合起来,在首都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礼仪文化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逐步开展成人礼教育,培养新时代的新北京人。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芳解读城市更新行动,分析城市更新的北京架构和实践成效。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背景下,应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以案例展示了北京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统筹规划、街区谋新、激发文化传承、拓展活化利用路径、打造优质文化空间的先进经验。通过升级改造和有机更新,可以让城市环境蝶变新生、更加宜居,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注入新动力。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敬鑫提出要做好重大活动传播、做好文化标识传播、做好青年群体传播、做好社交平台传播、做好高端人脉传播五项国际传播的实施路径,发挥北京引领全国文化风尚、促进世界文化沟通的能力,面向世界建构大国文化形象,实现中国文化价值的正向传播。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向勇总结中国艺术乡建的四种模式,分享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的项目经验,总结出重建乡村文化生活、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乡村特色经济这一承前启后的环节,通过探寻乡土美学的关系资本、提炼乡土美学的文化资本、转化乡土美学的符号资本等方式激活乡土的创意资本,形成“乡村更加乡村”的乡土自信。乡村是可以优化的社会,需要第三方力量支持和关注,中国乡建将塑造人类乡土文明的新形态。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文化 创新 传播 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