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委员故事>委员故事

韩敬群:寻找孤栖之鹘

2022年08月23日 07:45 | 作者:吕婉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关于造就自己,他曾在文章中写道:“当编辑是幸运的,因为心目中理想的编辑出版工作的最高境界,便是与各个领域最优秀的人打交道,这对个人会是最好的提升。很多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不只是在做书,而是交到了良师益友。我觉得独自面对他们书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形式的上课,是一个人的课堂,一对一的‘私教’。”

编辑杨宪益先生的《漏船载酒忆当年》,韩敬群近距离感受到“一代有风骨又有真性情的前辈知识分子的精神魅力”;编辑金隄先生的《乔伊斯传》,韩敬群见识到一个翻译大家“是如何较真,甚至较真到几乎可说不近情理”;编辑徐朔方先生校勘的《汤显祖全集》,韩敬群看到徐先生“目光如炬,心细如丝,为哪怕是看来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发现欣喜雀跃不止”……

与大师们的交流交往也潜移默化地熏陶着韩敬群的为人处世。虽然已在管理岗位,但在樊金凤和其他年轻编辑们的眼中,韩敬群仍是一位儒雅随和的长者,随时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他常常会从发掘优点的角度看待大家,给我们以鼓励和期望,他总说自己就是一位编辑。”

2007年,韩敬群曾写下《娱乐至死的时代,出版还活着吗?》一文。文中,他借着阅读《我与兰登书屋》的感受,发出了中国出版业未来会怎样的疑问。如今,再来看这一问题,韩敬群的答案是乐观的:“出版一定会活下去。”在他看来,阅读就像人的衣食住行一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尺。“阅读,所以成人。人为什么要放弃对美好的向往?我觉得是不会的。” 

记者手记:

选择优雅

(见习记者 吕婉莹)

韩敬群其人,如谦谦君子,儒雅随和;其文,如潺潺流水,直抵人心。

年少时,韩敬群便有意识学习“目录学”,广猎群书,直至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文学编辑出版,韩敬群的大半人生都与文学相伴。深厚的文学功底滋养着他的谦和性格,说起话来轻声慢语,让人如沐春风。

“贵池在唐朝时叫秋浦,李白曾在这里写过《秋浦歌十七首》,像‘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杜牧在这里曾做过池州刺史,有一年重阳节他登上齐山,写下‘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名句……”听着韩敬群对自己高中母校的介绍,我眼前浮现出一幅盛唐图景,不由感叹,这真是一段堪称浪漫的地方简介啊。

在很多人眼中,出版业已是“夕阳产业”,而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行业发展雪上加霜。2020年,单向空间、先锋书店等多家书店甚至向读者发出求助信。从事30多年文学编辑的韩敬群曾看着同行一个个“弃暗投明”,也曾看到很多作家追求短线为王、功利至上。作为出版人,要保持什么样的姿态?是优雅从容、但可能一无所获,还是冷峻务实、随波逐流?韩敬群坚定地选择了前者。

“现在我们似乎正遭逢一种‘精品的焦虑’,甚至是‘高峰的焦虑’。心态失常或失衡,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举止的失措。”

韩敬群常和年轻编辑们说,编辑要活得有尊严,活得有办法。有尊严,就是要有尊严地赚钱,用好书赚钱;有办法,就是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将好的作品抵达读者。

因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原创文学精品和西方优秀译著,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出版的一支重要力量。

国学大师吴宓的女儿吴学昭先生曾对韩敬群和他的同事们说:“你们了不起,你们出过《思痛录》。”作家刘恒见到北京乡土作家董华《草木知己》一书后感叹道:“我从来没出过这么漂亮的书,你们是伟大的编辑。”这些话语及其瞬间,是韩敬群在文学出版之路上优雅前行的底气与激励。

在韩敬群看来,中国有很多虔诚对待生活、认真对待写作的作家,韩敬群希望做他们的知音,耐心发掘、守候他们的到来。

他认为,无论何时,这都是一个文学出版人的平常心。

2010年世界杯的冠军角逐赛,更加讲究控球、更愿意踢从容优雅足球的西班牙队最终夺得“大力神杯”,成为史上第八个世界杯冠军得主。韩敬群以此来比喻文学出版,“选择优雅,哪怕为此失去锦标,而不是选择野蛮,哪怕因此飞黄腾达。”“新的时代,新的可能,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编辑:张佳琪

01 02